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近年来,我区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聚焦葡萄酒、枸杞、牛奶、肉牛、滩羊、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建立省级领导包抓、工作专班推进机制,扎实推进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
但在特色资源挖掘、品牌效应发挥、产业链延伸、带农增收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乡土资源挖掘还不深入,部分县区对“土”字理解不深,对当地生产活动和环境中蕴含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创意形式不多、乡土气息不足;产业增收效果还不乐观,种养殖业收益空间有所收窄,肉牛、滩羊价格持续下降,处于盈亏平衡点;品牌效应发挥还不明显,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屡获国际大奖,产区知名度较高,但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链延伸还不充分,葡萄酒产业保健、美容、食品等领域的功能性亟待开发;龙头带动能力还不强劲,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偏小、经营风险高、市场竞争力弱,与产业基地、农户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农增收能力不强;产业专业人才还不充足,随着农村年轻人大规模进城和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呈现紧缺态势,企业、合作社等用工成本抬升,在用工高峰期,用工难、用工贵等方面问题突出。
看似普通的“土特产”,一头连着脱贫增收、乡村振兴,一头连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做好“土特产”文章,要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升“产”的效益、强化“技”的支撑、构建“利”的机制,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挖掘“土”的资源。“土”,就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一是地方政府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理、物产条件和市场基础,因地制宜编制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发布“土特产”目录,引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二是支持各地充分挖掘“土特产”资源,在特色种养、传统工艺、自然资源等方面探索创新,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品牌特色、附加值高的“土特产”,防止产品同质化,形成以“六特”产业为引领,地方小板块产业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预制菜产业发展,加强政策支持、技术研发、品牌建设和产业链协同等方面的工作,提升宁夏预制菜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
放大“特”的优势。“特”,就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彰显宁夏特色。一是以地方公用品牌为引领,持续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品位,推动名优特产品进入中高端市场。对围绕区域公用品牌打造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给予检测、认证费用补贴,促进产业与品牌融合发展,用品牌力量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二是对全区现有特色种养业基地实施“一产一策”改造提升,打造更多现代化、标准化的生产基地。对黄花菜、小杂粮、中药材、食用菌等地方小板块产业由自治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推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三是多渠道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支持企业参加全国性及区域性展会和宁夏品质中国行等系列活动,集中开展“土特产”市场拓展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实现优市优价和溢价销售。
提高“产”的效益。“产”就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一是要根据各地特色优势资源和产业发展规模,以农产品烘干、冷链,果蔬采后预冷、冷藏保鲜为重点,加快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实现提质减损。二是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引导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增强对“土特产”的消纳能力,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模式,确保农产品增值增效。三是将产品培育同民间文化、农耕文化、地域文化等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精品民宿、健康养老等新业态,培育一批酒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等新业态,实现农业由“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服务”转变。
强化“技”的支撑。“技”就是为农业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一是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创新田间育才路径,建设一批“田间课堂”“农民夜校”,扶持培育一批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和乡村能工巧匠。二是加大农机装备引进、研发,加快突破畜牧业、枸杞、葡萄、设施农业等机械化瓶颈,引导智能高效农机装备示范应用。三是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引进、培养一批农业领域领军人才,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三百三千”科技服务行动,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建立完善“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
构建“利”的机制。“利”就是要真正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一是通过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龙头企业,激发“土特产”产业活力,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企业有机衔接。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生产托管、寄养代养等形式,与农民合作社或农户开展合作,带动小农户分享“土特产”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抓好脱贫地区帮扶车间的培育和提升,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通过发放消费券、实物等方式将脱贫地区的产品、休闲旅游服务纳入产业帮扶范围,带动脱贫群众充分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三是建立产销预警机制,尽快推动实现以销定产模式,避免一哄而上、价格下滑、农民受损、资源浪费现象发生。
(执笔:李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