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以韧性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未知风险在逐渐增加,提高城市韧性、增强抗风险能力,正成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的主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社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细胞”,是城市更新中最基础、最前线的部分,在韧性城市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统筹韧性社区建设,不仅能让城市更安全、更健康、更宜居,也是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韧性社区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理念和范式的创新优化

基层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工程。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2022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22%,大量人口在城镇的聚集增加了城市治理难度。面对城市风险的复合性、联动性和叠加性,以及复杂性治理情境的变迁,统筹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迫切需要发挥市域“前线指挥部”的重要作用,确保“市域成为重大风险终结地”。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韧性理念为城市应急治理模式转型提供了新的方向。要突出“源头治理”,从传统的“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从单纯常态治理转变为常态和非常态治理并重,健全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要推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技术,提高城市管理标准,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当前许多地方把风险预防源头控制作为重点,探索韧性城市建设工作,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韧性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韧性城市建设必然离不开社区建设,韧性社区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总体防灾减灾水平和治理效能。韧性社区具备“自我适应、自我修复、自我学习”的特征,平战转换能力较强,面对诸多威胁能够采取动态措施处理和降低风险,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区正常运行。注重风险事前预防识别、事中应急响应、事后恢复管理,要通过重塑治理流程,拓宽治理边界,建构起体系化、系统式的整体性治理范式。韧性社区建设确立“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把生态和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社区建设成为能够凭借自身能力有效抵抗各种不可预见的风险和冲击的前沿阵地。推动韧性治理理念、能力和体系的现代化转型,就是要向风险治理、数字治理、协同共治、韧性提升转变。

韧性社区建设是形塑良好社会治理生态的有效路径

韧性社会治理塑造出新时代风险治理的新范式,是造就社会治理良好生态的新路子。当前,现代化城市全周期管理理念向全领域延伸,涵盖了空间、文化、生态、人口等诸多方面。全周期管理将治理对象看作一个动态、开放、成长的有机体,十分注重从“结构要素、系统功能、决策机制、运行过程”等方面进行全过程统筹和全方位整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建立全流程、全要素、全场景的治理体系,摒弃了“单打独斗、各自为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应对工作思路,从而实现风险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凸现了治理科学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要求。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手段和社会治理的融合,为全周期社会治理提供了现实背景和可能实现的路径。社区是城市建设的神经末梢,韧性社区建设注重从规划、服务、管理、应急等环节构建完善的全周期治理机制,有效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无缝衔接,以使城市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当前社区韧性能力建设还有诸多短板,如传统治理的路径依赖依然固化、基层治理的“碎片化”“内卷化”现象严重、治理体制改革不到位、多元参与主体协同共治机制不完善、社区智慧治理能力跟不上等,选择全周期管理模式,可建立和保持持续的治理优势,动态进行资源快速有效整合与配置,从而在预防、减灾、处置、恢复等方面能做到提质增效。

以韧性社区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

推进城市韧性社区建设,关键在于治理能力在提升中能否适应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夯实基层基础,要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让社区治理更具智慧、更有韧性。一要优化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平时、应急情景下的城市设施建设。要从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时代要求,完善预防为先的隐患排查整治体系。针对群众美好生活的急难愁盼,不断改进功能布局、建筑设施、空间环境,加大对医疗养老、科教文化、休闲娱乐、交通出行、生态环保等服务设施整合力度。通过老旧小区改造、街区更新和完整社区建设,实现便民服务一体化,关注社区“一老一小”的生活服务设施建设。二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推动管理、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下沉,构建“网格化+网络化”治理模式。通过“一核多元”网格架构,形成各方共同参与的综合防控体系,不断优化社区治理运行机制。推进“一网统管”工作机制,坚持“防线预于事前,问题解决于线下”的工作总要求,让各类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助力社区治理。建立有效的治理考核与监督制度,强化结果应用。三要聚力建设智慧社区。紧跟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步伐,促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打破信息壁垒,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推动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区域的信息整合共享,不断拓展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场景。

(执笔:马建英)

--> 2024-01-11 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5559.html 1 以韧性社区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