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喉羚
又名羚羊、黄羊、长尾黄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栖息于海拔2000—3000米的高原开阔地带。 手绘:石琪慧
精灵物语
茫茫荒漠、杳杳寒山,很多动物受不了眼前的贫瘠,我却钟爱这份苍凉之美。罗山深处灌木密布,半山坡上冰草葱茏,寻找水源轻而易举。如此绝佳栖息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同伴迁来定居。
侯万锋一拍大腿,手指远方:“看,在那儿!”
几个人的目光随着他手指的方向迅速转移——一只身形矫健的精灵正四蹄腾空,用跃起的身体画出一条完美弧线。“它就是你们要找的鹅喉羚。”侯万锋甚至来不及回头给我们多做解释,目不转睛盯着几百米外那只接连跨越的动物,像在喃喃自语,又像在告诉我们,“太美了,它们太美了!”
1月4日,记者一行赴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探鹅喉羚的美。经过3小时车程,4小时山路,就在大家以为当天无缘相见时,我们的引路人——保护区施家塘管理站副站长侯万锋发现了惊喜。
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施家塘管理站是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管理站之一,管辖面积14万亩。“2008年,护林员就发现有4只鹅喉羚在罗山上出没。”侯万锋告诉记者,这两年保护区生态环境日趋向好,鹅喉羚成群结队来此安家,“现在,我经常能见到的羚群就有八九个、五六十只,山上放置的红外相机拍到它们美照的机会更是数不胜数。”
即使时常“偶遇”,侯万锋还是会在每次相见时发出感叹。而我们,虽然仅是一面之缘,但也领略到了这种精灵的美。它形如美羊,动若脱兔,背部色如甘草,腹部洁白无瑕。“你们注意到它的脖子了吗?”侯万锋提问,又紧接着作答,“雄性鹅喉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就像鹅的脖颈,由此得名。”
显然,刚才向我们展示力与美的鹅喉羚,是一个身陷爱河的“小伙子”。“每年冬春季,正是鹅喉羚的发情期。”侯万锋说,“平时它们组队出游,少则三四只,多则八九只。当‘小伙儿’有了心爱的‘姑娘’,两只羚就会格外注重保护隐私,只会成双成对出现。”羚妈妈生下宝宝后,小鹅喉羚只需几小时就能站立行走。鹅喉羚还是短跑健将,最高时速在70—80公里,荒野之上,汽车远不是它的对手。
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可是,人们很难欣赏到它的美。”侯万锋话锋一转,“它们生性胆小,主打‘生人勿近’,发现有人类踪迹后,可能会改变固有觅食路线。”
果然,自那惊鸿一瞥之后,直到天黑透,我们再没等到它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