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活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是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20周年以来,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的“宁夏经验”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宁夏的重要实践和体现。
构建起了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格局。2006年至2023年12月,我区共开展了七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评审工作,经普查共确认了566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四级代表性项目1065项、代表性传承人1611名。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传承人2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224项、传承人376名。建立起了15个自治区级非遗工坊、其中8个获批国家级非遗工坊,95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9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利用基地。通过实施非遗的乡间保护传承、教育传承、生产性保护等一系列活动,全区设立了61个不同类型的项目传承保护基地(点),15个非遗展示场馆。高效利用国家发展改革委6880万元专项资金,建成了9个集创研、生产、销售、培训、展览、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利用基地,各市县(区)建立了非遗展示体验馆。完善了四级保护名录,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非遗档案资料,构建起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体系。
非遗立法保护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早在2006年,我区就颁布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成为全国较早颁布非遗地方性法规的省区。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先后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规定,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并相继编制出台了《宁夏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宁夏非遗扶贫“百千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黄河流域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专项规划》等一系列工作推进方案。各市、县(区)对应健全相关制度和规章,构建了符合宁夏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加快推进宁夏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和保障。2021年自治区人大还对运行了15年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并于当年9月1日开始实施。
建立了全社会多方位传承机制。全区建立起了高校、各级非遗保护中心、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等机构保护培训机制,分期分类举办专题培训班。2023年11月,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艺术职业学院入选“2024—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名单,这是文旅部、人社部、财政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首次将我区高校列入全国非遗研培计划名单。先后开办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理论培训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培计划宁夏传统美术(剪纸)培训,“砖雕+建筑彩绘”、黄羊钱鞭非遗传承研修培训班等。此外,还实施了“绿芽”培育工程,编写乡土艺术教材,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教育传承。全区各级文化部门根据非遗项目分布特点,通过在项目流传地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核心,设立传承点(基地)的方式,实现对不同层次项目的保护传承。
创新保护传承工作。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非遗交流与传承保护工作。自治区非遗保护中心以“讲好宁夏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在西藏群众艺术馆(区非遗保护中心)举办“春雨工程”宁夏二毛皮赴西藏交流展示,展出了宁夏二毛皮、宁夏手工毯织造技艺、宁夏剪纸、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贺兰砚制作技艺5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扎染、砂石画2个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两地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专家学者就民族地区特色非遗项目保护传承进行了探讨和交流。区非遗中心还走进福建省艺术馆、联合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非遗培训班互访互学。实施数字化记录开展非遗抢救性保护工程,通过典型引领示范带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效果明显。近年来,我区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保护传承理念,合理利用非遗资源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大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自治区文旅厅、乡村振兴局命名的15家自治区级非遗工坊为抓手,让非遗产品带动村民就业致富。麻编非遗传承人张璟的巴鸟麻编工坊、海原县刺绣(剪纸)工坊、隆德县魏氏砖雕工坊、兴庆区扎染非遗传承人王语晗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非遗文创公司、工坊、传承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据统计,近三年,宁夏非遗工坊累计培训村民2.3万人次,销售非遗产品4万多件(套),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线上线下培训非遗技艺1.2万名,完成非遗产品订单18.2万单,带动就近就业人群年均收入1.17万元。
与旅游融合发展良性互动。以文塑旅、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我区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非遗工坊、非遗展示体验场馆纳入乡村旅游线路,持续举办“非遗过大年”活动,丰富乡村文旅内容,打造“非遗进万家·文旅展风采”品牌IP,深入挖掘黄河流域非遗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宣传推介宁夏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结合宁夏二十一景评选活动,广泛挖掘宁夏地域文化精华,赋予宁夏人文自然景观文化新的内涵,全方位展示了宁夏地域文化和自然景观,提升了宁夏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新时代新征程,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要求,就要深刻认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打造文化繁荣兴盛沃土的重要意义,就要立足本地、立足国情,形成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模式,如此才能繁荣我国的非遗保护事业,为国际非遗保护工作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执笔:张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