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星期二、星期五是银川市兴庆区凤凰北街崇安社区居民陈敬涛带着长年卧床的妻子去唐徕社区卫生服务站做康复理疗的时间。
“卫生服务站离我家就几分钟的路程,服务站能做针灸、拔罐等十几项中医理疗服务,比起以前一趟趟打车往大医院跑,方便多了。”说起社区卫生服务站带来的便利,陈敬涛深有感触。
首诊在基层、小病在基层、康复在基层,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我区持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越来越多“叫好又叫座”的社区卫生医院、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涌现,相比前些年,现在群众对社区医疗机构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受场地限制,床位少、医护人员紧缺、医疗设备老化等因素影响,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亟待升级。
群众有所呼,政府有所应。今年,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构建优质均衡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市级三甲医院、县级二甲医院全覆盖,80%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达到国家标准,健全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点,有效解决医疗床位结构性短缺问题。
在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协委员就如何建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推动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让医疗服务“走新”更走心积极建言献策。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我们卫生服务站服务2.2万余人,每天就诊人数100多,服务站面积小、床位少,现有的服务项目无法满足群众的需要。”银川市兴庆区唐徕卫生服务站站长李丽丽希望,今年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软硬件建设上能有所提升。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软硬件进一步优化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共同的期盼。目前,因我区在推动医药、医保、医疗“三医联动”改革中协同深入不够,导致基层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周期较长,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常用基本药物的使用和手术开展受限,基层服务供给与居民医疗保健需求不适应,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不够完善顺畅,导致下级医院信息传输设备与上级医院存在不匹配现象,“下级检查、上级诊断”不能完全实现。
自治区政协委员鲍菊艳建议,尽快出台专门针对“三医联动”和县域医共体建设的法律法规,修订完善医共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标准和规范,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及医疗卫生机构的权利和义务。出台全区常见病、多发病病种目录,实现目录内病种在全区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同病同治、同价管理,切实促进分级诊疗。集中盘点分析医保基金留存比例和使用效益,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最大效益发挥医保基金惠及群众作用。
“基层卫生健康工作直接面向群众,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对破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难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具有深远意义。”鲍菊艳建议,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充分发挥医保基金最大使用效益,探索开展慢性病医防融合新模式,高标准组建三甲医院医疗专家帮扶团队,实施慢性病筛查、确诊、推送、随访、体检、评估六步管理措施,全面开展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一体化服务,严格落实城乡妇女“两癌”、城乡居民早期肺癌及早期上消化道癌等筛查干预机制,并通过健康讲习等创新举措提高社会各方对医防融合的认识和居民健康意识,切实通过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守护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让基层医护人员留得住干得欢
银川市金凤区碧水蓝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区成立的首家社区医院,如今占地面积约4400平方米,设置了全科门诊、内科门诊、中医服务等,年门诊接待量8万人次左右。“随着接诊人数的递增,临床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紧缺是医院面临的最大问题。”该中心工作人员黄煜霞说。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是保证居民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是影响基层医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自治区政协委员罗海波建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应鼓励引导取得专业资格证书的青年人才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并在职称评定方面适当放宽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也可以为后续的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加大合作培养模式,聘请有经验的离退休专家定期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帮带培训,培养新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
自治区政协委员康俊杰建议,建立卫健系统人员编制周转池机制,统筹使用人员,二级以上医院入编人员采取轮训的方式,到基层医疗机构服务1年至2年,以此推动各层级间人员流动。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探索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补偿标准和有利于基层医疗单位的补偿机制,调整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激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人才下沉基层,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序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满足广大群众的就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