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文化现代性”批评的来龙去脉

牛学智

目前为止,在中国当代学术著作及论文中,使用最多的仍然是现代性。这一术语往往与民族性、地方性、传统性、古典性甚至后现代性同时出现,大概取对比之意。此处所用文化现代性,其实从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衍生发展而来。既然前三者侧重点在哲学、社会和审美,自然而然,文化现代性侧重点在人。指人的现代化结果,强调的是人是现代化的目的而不是手段。

我国最早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综合论述人的现代化过程的著作,当推殷陆君编译的《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可惜这本书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化现代性这一概念。后来周宪主编《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出版,书名中“精粹读本”被特意编辑成了小号字,显然,文化现代性一词成了该书要突出的核心概念。该书荟萃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著名思想家,包括于尔根·哈贝马斯、斯图亚特·霍尔、马泰·卡林内斯库、安拓瓦纳·贡巴尼翁等人讨论现代性的经典篇什。他们分别对表征现代性的重要概念展开分析,从怀旧到日常生活,从复制到拟仿,从合理化到距离,从艺术界、先锋派再到艺术终结,构成一个现代性的概念家族。其探讨大致涉及现代性的四个重要方面:现代性的概念与历史、现代性的矛盾逻辑、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关系,以及现代与后现代的关系。虽然文化现代性一词时不时会穿插出现,但即使细读“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关系”等章节,也并不能清晰地厘出文化现代性的内涵来,多是哲学层面对“文化”和现代性关系的抽象论述。看得出,文化现代性并非该书作者的主要意图,实乃编译者所强调。《文化现代性精粹读本》之后,潘公凯主编的《现代性与中国文化自主性》(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和吴婧著《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属于从艺术和大众文化触及文化与现代性关系的著作,前者作者主要是画家和美术理论批评家,后者论域涉及视觉文化与公共领域、身份认同、意识形态等。然而,究竟什么是文化现代性,也未曾有明确而鲜明的界定。从两书行文中不难推知,论者实际是把现代性置于普遍的文化生活来检验的一种姿态,大概觉得既然没有文化现代性这一通行术语,不如暂时离开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在文化的实际运用和实践中来佐证现代性带来的变化。所以,他们的文化现代性,准确说应该叫关于文化的现代性实践,是现代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当然,这已经十分接近文化现代性的本质了。

基于如此背景和前提,笔者所谓的文化现代性批评,一方面来自以上理论启发,另一方面来自笔者对基层社会现实的观察与体悟,可以分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

首先,它是一种思想,文化现代性思想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文化自觉。“自觉”云者,按照通常的论述,好像讲的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以及凡主体选择的便是有道理的这样一种所谓的“多元化”。其实不尽然,无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泰勒的《原始文化》(蔡江浓编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法国哲学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抑或者法国哲学家乔治·巴塔耶的《内在体验》(尉光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等经典论著所反复指出,“主客互渗”“主客不分”仅仅是较低层次意义上主体人对客观外界感知与体验,特别是人对客观外物产生神秘感,表明的是人作为主体性的不自觉,并非人的主动选择、人的文化自觉,它们均属于人类认知局限所导致的混蒙状态。文化现代性思想所希冀的是,人从混蒙状态分离出来,成为人本身。因此,在现如今重提文化现代性思想,其首要的针对性就在于,在完善的现代社会、现代文化这个大前提下,衡量人们对自身认识的暧昧与不觉醒情况,或者辨识人们对自身认识的自为与觉醒程度。这样的一个关注点,文学题材选择显然成了重点。在文化传统主义者看来,模拟现实及由模拟而得的传统农耕文化与价值,就是人的终极归宿,一切精神文化问题亦由此迎刃而解;在文化现代性看来,亲近现实为的是超越现实——像鲁迅20世纪20年代对浙东乡土的叙事那样,正因他获得了高于浙东乡土现实的眼光,或者正因他对人的现代化的接受、认同,使他的文学叙事思想针对了不限于具体个体人性的问题意识,从而从整体上推进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叙事的社会启蒙水平,文学的文化现代性思想才被众多知识分子所接受、所发展,终至于构成现代社会、现代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种思想资源。

其次,它是一种视角。很难具体而微地区别文化现代性思想与文化现代性视角,因为视角是该思想下的方法,方法又内在于该思想视野。尽管如此,两者毕竟有论述对象上的侧重点。具体说,文化现代性思想,侧重在宏观把握题材内涵,指向叙事结果;文化现代性视角,则是实现该思想的方法技巧,更加注重情节、细节的叙述纹理,是使老故事旧故事现代化的过程,由此读者体验到既有观念模式的被冲击,从而产生心灵阵痛乃至于新观念萌发。包括从微观上分析其构成成因的诸方面,比如地理、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积淀等。

再次,它是一种价值期许。文化现代性自然产生自高度完善的现代社会和高度成熟的现代文化秩序,并且由精英知识分子所率先感知到。因此,从文化现代性所赖以生根发芽的土壤而言,甚至它不可能成为主流。艰难诉说、顽强植入、毁誉参半等等,倒可能是它的常态。通常情况是,古典主义、传统主义、现代主义、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常常是并行不悖、相安无事。这也正是文化现代性价值传播、接受、认同过程中最为艰难的地方,特别是社会分层加剧的时下,更加如此。因为文化现代性价值的根本诉求在于,强调个体的普遍性共识,而不是阶层或更小的共同体共识。如此,这种价值理念,其终极关怀只能是而且必定是现代社会机制的建立。在此背景下,呈现人的内在性也好,叙述不发展个体化也罢,才具有现代性审美张力。否则,无论修辞多么讲究,话语多么圆润,故事多么新奇,细节多么乖巧,其价值理念都不能说是自觉的和自信的,也就不见得是富有现代性文化含量的。

作者简介:牛学智,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出版文艺理论批评著作10余部。

--> 2024-01-30 牛学智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8365.html 1 “文化现代性”批评的来龙去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