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奏响宁夏宜居宜业协奏曲

本报记者 马照刚 智 慧 文/图

葡萄产业发展鼓足群众增收“钱袋子”。

毛文亮种植的生菜已上市。

跨区域实现稳定就业。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就业。

肉牛养殖拓宽群众致富路。

银川市紫园小区进行老旧小区改造后的样子。

远眺吴忠市利通区设施蔬菜大棚。

小枸杞成为富民大产业。

全面启动“就业创业促进年”活动,培育创业实体1.7万余个,发放创业贷款、稳岗补贴20多亿元,稳定岗位130多万个;全区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创历史最高水平;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1.2万套,为2万多新市民解决了住房困难……过去的一年,宁夏坚持把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深谋划、看长远,在宜居宜业上下功夫,居民就业增收迈上新台阶,城乡居住环境得到新改善,切实增进人民福祉。

今年,宁夏继续为“宜居宜业”发力,持续改善民生,将“深化就业创业优先工程”“深化住房安居宜居工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做优产业 鼓足群众增收“钱袋子”

1月24日清晨,室外气温零下16℃,寒意十足,但位于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新接堡村的毛文亮的生菜种植大棚内却暖意融融。

走进温室大棚内,一片绿油油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一垄垄生机勃勃的球形生菜颗颗饱满,岔开的叶子仿佛在向我们招手,工人们正忙着采摘上市。

早晨刚过7时,种植户毛文亮已开车赶到蔬菜大棚。“眼看就到春节了,这茬生菜上市后供不应求,每公斤卖到了7元。”和工人一起铲生菜的毛文亮精神抖擞。

毛文亮返乡种生菜已有18年,在业内也算是小有名气。

“当‘农把式’种菜虽然很辛苦,但守着农田发家致富心里踏实。”得益于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政策扶持,毛文亮流转300亩土地搭棚种生菜,每年轮茬种植生菜,年收入突破百万元。“2023年,生菜种植销售额达到500万元,收入还是不错!”

如今,毛文亮种菜销售有门路,收入也是年年涨。当地一些火锅店、快餐店购买他种的生菜,都要提前下订单、交定金。

“今天一上午已送出了5000公斤生菜,都是现金支付。”看着运输车开出田间地头,驶入奔向市区的柏油马路,毛文亮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穷变富,菜变金,乡村处处种大棚。”行走在利通区东塔寺乡的乡间沃野,一排排大棚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棚内早已秧藤上架、硕果累累,设施农业已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东塔寺乡围绕群众增收致富,积极促进以大青鲜食葡萄为主,设施温棚果蔬、露地有机蔬菜、特色经果林为辅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新接堡村、白寺滩村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改造提升三郎果蔬基地、少彬果蔬基地,扩建干饭渠设施农业园区,四大特色产业在全乡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超过60%。

“目前,全乡大青葡萄种植面积达3140亩,设施农业面积达2075亩,蔬菜瓜果面积达7000亩,特色产业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70%以上,形成了大青葡萄为主,设施农业、经果林业、露地蔬菜同步发展的现代精品农业产业格局,农业品牌效益和知名度显著提升。”东塔寺乡副乡长马国兵说,农业产业发展鼓足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钱袋子”,如今该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05元,其中农业产业收入占比达到40%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3年,宁夏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深入实施特色农业提质计划,大力推进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坚持强龙头企业、精深加工、品质品牌、三产融合,推动实现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变,“六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粮食生产喜获“二十连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2%。

同心县把枸杞产业作为全县“4+X”产业之一,优政策、引投资、搭平台,推动小枸杞发展成为大产业,让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

河西镇同德村移民马金花一家三口人在润德庄园枸杞种植基地从事枸杞采摘,每年挣回8万元以上。“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家里大小事都能照顾上,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马金花笑着说。

青铜峡市积极主动融入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总体布局,加快“葡萄酒+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高标准实施甘城子黄金葡萄基地、鸽子山葡萄酒庄集群示范区、鸽子山葡萄酒文化旅游小镇和盛家墩智慧葡萄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建成西鸽、维加妮、皇蔻等酒庄23家,新引进王朝、华东、西班等知名企业投资葡萄酒产业,打通了酒庄与酒庄、酒庄与景点、酒庄与村庄的节点,织点成线、串线成面,现已形成甘城子、鸽子山和盛家墩3个主产区,基地面积15.3万亩,带动周边农户1.3万余人就业,人均增收2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振兴。

享受到灵武市农业产业政策扶持,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种植产量高、品质好、口感好、果色亮“釜山88”小番茄,打造“动我柿柿”“大漠鲜”等品牌,从技术服务指导、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带动当地群众种植小番茄增收致富。

“目前,我们的小番茄远销江苏、广州等地,每公斤的价格在10元到14元之间。”宁夏夏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灵武市因地制宜,利用区位、气候、土壤等条件,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番茄、芹菜、草莓等特色产业,既丰富了百姓的菜篮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仅郝家桥镇、崇兴镇、梧桐树村和白土岗乡4个乡镇种植的韭菜、西甜瓜、番茄、芹菜、黄瓜和萝卜等设施瓜菜面积就有3.95万亩,实现总产量10.52万吨,总产值3.82亿元。

政策给力 提升群众就业创业底气

得益于闽宁劳务协作,在福建省厦门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一线,泾源县香水镇20岁出头的王佳已是一名熟练工。

“我之前来这里实习过,感觉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都不错,实习结束就选择来这里上班了。”王佳说。

个头高挑、皮肤白皙、谈吐大方,从宁夏国际语言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赴闽就业才一年,王佳已历练得成熟稳重。公司包吃包住缴纳“五险一金”,节假日发放福利,每月到手工资4500元以上,王佳决定留在这里拼搏逐梦,“出来上班眼界宽,未来发展有空间。”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宁夏全面推进“就业创业促进年”活动,推动出台促进就业创业“33条”、优化调整稳就业措施“18条”等组合政策,健全完善政府与企业联动、发展与就业统筹、就业与用工融通等“七大机制”,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优先工程,各项政策靠前发力,服务精准跟进,就业回升向好的态势更加稳固。2023年以来,我区延续实施阶段性社保“降返补”措施,减缴社保费90.5亿元,发放稳岗返还、失业保险、生活补助等补贴资金7.5亿元,稳定132万个职工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1.47万个,“点对点”包车包机输送0.89万名农民工外出务工,失业人员再就业6.5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19万人;加强政企校联动、区市县协同,大力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举办线下线上各类招聘会1375场次,提供岗位信息52万余个。

不同于王佳等人走出去逐梦青春,柯小兰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宁夏扎根基层开展“三支一扶”工作。

“大家都说基层很能锻炼人,的确如此。在基层,让我深刻感受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意义所在,基层工作有苦有乐,有付出也有回报。”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民生服务中心负责就业、创业等业务工作,柯小兰很庆幸自己当初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经受成长的历练。“我仍会立足本职、发挥光热,磨炼意志、增长见识,不断实现人生目标。”

就业有门路,发展有方向,让广大就业群体心中更有底。聚焦就业创业主体需求,宁夏坚持多方联动,创新平台载体,优化服务供给,加强政企校联动、区市县协同,大力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举办线下线上各类招聘会1375场次,提供岗位信息52万多个。举办厅局长“直播带岗”“直播送政策”573场次,提供岗位信息14万多个。开发1.2万个政策性岗位、2万多个园区企业岗位,提速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帮扶就业率达90%以上,好于往年。

今年,26岁的闫慧2023年6月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由于就业意向不明确,一直未找到合适的工作。银川市西夏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在就业帮扶服务中,了解到实际情况后及时与她联系,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最终,闫慧经工作人员推荐成功入职一家新媒体运营公司。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

为全面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活力,宁夏大力实施“创业宁夏”行动,强化“创业培训+创业担保贷款+创业服务”一体化帮扶,创新开展“源来好创业”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活动,举办“马兰花”创业培训师等系列大赛,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2023年,全区各级人社、妇联等部门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5亿元,培育创业实体2.7万个,创造新岗位3.9万个,创业带动就业7.1万人。其中,全区人社部门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0亿元。

贺兰县持续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宣传,简化申请手续,优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有效缓解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融资难题,助力更多“创客”跑出创业“加速度”。今年伊始,已审核通过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6笔195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3笔78万元。

退伍军人赵亮所经营的店铺缺少流动资金,让他一时犯了愁。了解到贺兰县创业担保贷款相关政策后,他精心准备材料,积极申请,经审核顺利获批。“创业贷款还能享受贴息政策,确实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赵亮说。

得益于宁夏创业政策扶持,34岁的吕凤龙自主创业发展养殖业,如今发展为以奶牛养殖、牧草种植、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有机肥加工为一体的区域循环经济,辐射带动当地农户1410户,户均增加收入2880元;直接解决就业160人,人均收入5.4万元,增加收入860万元。“现在创业政策给力,让我们自主创业更有底气。”吕凤龙说。

住有所居 让更多群众实现“安居梦”

杨珊一家5口人居住在灵武市上元名城小区里一处不到54平方米的廉租房里,虽然房子不大,但是干净整洁。

“有了这套房子,我们就有了家,心是安稳的,日子过得就踏实。”七八年前,杨珊和丈夫进城务工。打零工收入低,一年几千元的租房费用让两口子吃不消。后来,杨珊又被查出重病,不仅没法外出工作,还要定期去医院治疗。得知经济困难的家庭可以申请廉租房,他们抱着试试的态度去申请。

“没想到房子很快就批下来了!现在公婆来城里看病,我们一家老小都能住在一起。”杨珊告诉记者,一年的租金七八百元,切实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

让百姓住有所居、宜居安居。一直以来,宁夏都高度重视城乡居民环境改善工作,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纳入重点民生实事,努力让更多新就业群体实现“安居梦”。2023年,全区改造城镇老旧小区、农村危房危窑和抗震农房2.5万户,惠及6万多群众。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等1.2万套,为2万多新市民解决了住房困难。今年,我区又将“改造老旧小区2万户(套),筹建保障性住房4000套,有效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住房困难问题”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更好满足工薪群体刚性住房需求和城乡居民多元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原本坑洼不平的路面平坦了,裂缝了的墙体被修复,让银川市兴庆区富宁街街道南苑社区头疼的老旧无物业小区职大家属院焕然一新。“职大家属院有3栋楼、96户居民,建成30年的小区已经非常老旧了,环境不好,问题很多,房顶漏雨、门窗老旧、单元门损坏、电缆杂乱,居民家中经常有下水道堵塞,天然气也没有引进。居民住得不舒服,向社区投诉的问题也很多。”南苑社区工作人员杜少慧说。2023年,职大家属院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小区改造后,铺设了沥青路面,路面更平坦了,墙体被修复,墙面被翻新了,涂上了新颜料,楼道门窗全部焕然一新,下水道也被重新铺设,哈纳斯天然气预计今年开春就能引入。”杜少慧说,居住环境改善了,职大家属院的居民连连称赞。

银川市紫园一区40号楼是一栋独栋楼,有两个单元,郎秀花的家就在这里。“从这个楼建成,我就住进来了,到现在差不多快有24年了。”郎秀花说,刚住进来的时候还是新小区,什么设施都好。20多年过去,墙皮脱落了,下水道不通了,路面四处坑洼不平。2023年,老旧小区紫园一区40号楼进行改造,从“头到脚”装扮一新。“墙面、屋顶、下水井、路面……整个小区和楼栋都进行了改造,以前的房子不隔热不隔冷,夏天热冬天冷,小区外墙加装了保温层后,夏天屋子里比以前凉快了,今年冬天虽然暖气片还和以前一样,不是特别热,但屋子里一点都不冷。”改造后的小区环境让70岁的郎秀花很高兴,“政府掏钱给我们老百姓改造房子,改造后的小区没有一点让我们不满意的。”

郎秀花告诉记者,紫园一区40号楼仍在陆续改造中,后期社区会把临近的几栋独栋楼打通,整合成一个大点的小区,重新盖院墙换大门,自行车棚也会进行改造,安装充电桩,小区环境会越来越好。

2022年到2023年,银川市紫园社区的11个小区实施了老旧小区改造,惠及2447多户居民。“我们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将改造完成的11个小区与周边相邻小区实行‘破墙整合、拆小并大’,实现‘大物业’集中管理,为辖区9个无物业老旧小区聘请优质的物业公司进行服务,换来长期有效的高质量物业服务,目前已实现30个居民小区物管会全覆盖。”银川市长城中路街道紫园社区党委书记李娜说。

--> 2024-01-31 本报记者 马照刚 智 慧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08592.html 1 奏响宁夏宜居宜业协奏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