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定格下这样的瞬间——
白雪皑皑,北京居庸关长城银装素裹绵延于山脊之上。山脚下,S2线列车迎面而来穿越雪海。
照片发布后,迅速登上热搜,不仅引发百万网友留言讨论,还吸引许多人实地解锁乘S2线“打卡”长城的游览路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用“穿越时空的文明对话”命名这张照片,认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和谐号与象征中华文明的长城,宛若两条长龙,各美其美。
作为常年关注长城文化的学者,张颐武发现,越来越多人迷上了长城摄影。同时,一大批专业和非专业的长城研究者,不断发掘着长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讲好长城故事不断积累着新素材。
“让长城之美感染更多人的前提是做好长城保护。”张颐武说,近年来,北京提出“中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先行区”和“服务首都及国家对外开放的文化金名片”的理念,并在长城修缮过程中,探索着“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现状”原则的极限,从一般抢救性加固向研究性修缮修复转变,让“边修复边研究”成为常态,不走样地展现出长城的历史风貌。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活化石,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伟大的文化价值而享誉世界,本身就是大IP。要让长城说话,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张颐武认为。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响彻海内外的名句,但长城的旅游价值却没有充分变现。“长城的价值还大有挖掘空间,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文旅产品是重要着力点。”张颐武建议,在“活化”上做文章,将丰富有趣的长城知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注入文创产品,运用新技术搭建云上平台,使得长城游览在文化遗产层面有“步移景异”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