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宁芦1号”诞生记

本报记者 何耐江

甘晓燕与“宁芦1号”合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宁芦1号’饲用营养价值高、适应性强、无病虫害。”“‘宁芦1号’还能在盐碱地上生长良好,节水节肥,给我们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近日,听着大家对“宁芦1号”的各种夸赞,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甘晓燕心中感慨万千。

长期以来,针对优质饲草资源短缺和宁夏大面积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迫切需求,甘晓燕带领团队,致力于优良饲草种质创制、生物技术育种、饲草产品开发与利用。

“到田间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烈日当头,在试验田中记录数据,好几次汗水把记录本都弄湿了,甘晓燕仍坚持不懈,将每个数据都记录得清清楚楚,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

因新型禾本科植物芦竹的相关研究基础十分薄弱,在研究初期,甘晓燕有很强的挫败感。

“不能就这样放弃,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我们责无旁贷。”甘晓燕暗暗鼓励自己,继续坚持寻找技术突破口。

在3年时间里,她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时间,在实验室与试验田之间来回奔波,废寝忘食加班加点早已成常态,长时间弯腰记录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早已腰酸背痛,熬红的双眼里写满了科研路上的苦涩与艰辛。功夫不负有心人,芦竹新材料“宁芦1号”最终诞生了!试验田旁,甘晓燕抱着比自己还高的“宁芦1号”样本,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宁芦1号’为芦竹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优良种质资源。我们还针对芦竹大孢子母细胞不育、开花不孕、不能靠种子繁育等问题,研发了‘芦竹体细胞胚再生的培养基及其种苗快速繁育方法’,突破了禾本科牧草体细胞再生难的技术瓶颈;建立了芦竹组织培养—营养钵育苗—大田移栽的快繁技术体系,实现了芦竹种质资源的工厂化繁育。”甘晓燕说。

眼下,甘晓燕团队积极推动“宁芦1号”新品种的科技成果转化,其转让金额“双创”宁夏农林科学院年度和单项历史新高。

“只有深入体味泥土的气息,才能嗅到真正的芳香。”这是甘晓燕一直挂在嘴边的座右铭。多年来,甘晓燕先后主持及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登记成果1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布地方及团体标准10余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 2024-03-10 本报记者 何耐江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2719.html 1 “宁芦1号”诞生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