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阳光正好,塔城地区额敏县额敏镇塔斯尔海村的一条巷道里,孩童们在巷道两旁的步行道上奔跑嬉闹着,老人们坐在自家门前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凉亭下4位老人坐在一起正在玩扑克牌,桌前围了一圈“观战”的人……
这条巷道名叫榆柳巷。巷道中,有一棵榆柳合体的古树,这棵古树树龄超过百年,至今郁郁葱葱。因此而得名榆柳巷。
榆柳巷只有640米。小巷内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羌族、土家族9个民族32户人家。
家住巷口的马新华是塔城地区额敏县公安局的一名退休民警,被大家亲切地称呼为“马大姐”。走进马新华家中,屋内挂着一张来自4个民族的10人全家福,她是回族,丈夫是维吾尔族,还有她收留的5位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一位是孤寡老人、汉族“父亲”杨吉春,一位是马新华一家帮助抚养长大的哈萨克族小伙吾尔滋别克·马达特,还有在她家居住长达12年的叶尔木拉特·克孜尔汗一家三口。
当地传颂最多的就是马新华和她“爸爸”杨吉春的故事。2004年初冬,衣衫单薄的杨吉春,在风雪中瑟瑟发抖,路过的马新华担心老人被冻坏,就将他请回家,吃了一碗热腾腾的汤揪片,仔细询问后得知,老人膝下无儿无女,老伴也已过世,平时靠打零工、捡废品为生。热心的马新华决定收留老人,马新华夫妇像照顾自己父亲一样,照顾着这个“汉族爸爸”,20年过去,这里已成为杨吉春真正的家。
长期资助困难儿童,支持鼓励他们读书回报社会,接济生活困难的哈萨克族夫妇,帮助他们学习汉语、掌握技能、顺利就业……这些年,马新华做了许多暖心事。
2019年退休后,她腾出家里一间30平方米的房屋,把这里打造成“家庭矛盾调解室”“居民家庭党校”。如今,马大姐的爱心小院在援疆资金的支持下改造升级成了“马新华民族团结大院”,2022年4月开放以来,已接待3万多人次参观。
这里不只有马新华的团结爱心故事,还有库尔鲁西和林忠东跨越半个世纪的“维汉兄弟情义”的故事。
林忠东今年63岁,他的父亲林明恩在20世纪60年代初来到这里,落户榆柳巷。林忠东从小就与对门库尔鲁西·乌斯曼玩在一块,亲如兄弟。1993年,林忠东的妻子汤素云出车祸,在家躺了三个月。林忠东当时工作忙,抽不开身照料,急得不行,库尔鲁西的妻子阿达列提·马木提见状主动过来帮忙照顾汤素云。如今,两人的孙辈在一起上学,也是好朋友。
“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感情也越来越深。现在像一家人一样,不分彼此。”林忠东说。
640米的榆柳巷很短,但是这里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情谊却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