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在了解到江苏苏州永联村追求共同富裕的新进展后,习近平总书记欣然地说:“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从江南到塞北,从革命老区到开放前沿,一个个村庄找准切口、因地制宜,努力蹚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
从“干沙滩”到“金沙滩”
“我们要搞共同富裕,先富带后富,把后富的往前推一把”——习近平
“我管理的19个棚前两天刚摘了4万多斤辣椒,这茬辣椒能摘到7月份,接着再种一茬番茄,一年赚将近30万元应该没问题。”刘思胜笑着说。
惊蛰刚过,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的红寺堡水发浩海现代农业产业园里,辣椒进入采摘高峰期。
这个产业园是东西部协作项目,去年改制后,家住附近光彩村的村民刘思胜从“打工人”升级为“农业合伙人”。
“这个‘农业合伙人’可不是白叫的,产业园从东部调配农资,还派来了技术人员,我要负责管理。种出的蔬果卖到东部城市去,我再和产业园利润分成。”他说,“去年夏天3个月时间,5个棚就挣了5万元,我马上追加到19个棚。”产业园里像刘思胜一样的“农业合伙人”有39个,管理着105个农家大棚。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近年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东部先进理念源源不断输入西部,从新兴领域延伸到公共服务,助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提速。截至2023年底,弘德村所在的红寺堡区仅设施农业一项,已实现年带动农户5300余户增收,带动务工2.1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以上。
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居住着20多万来自西海固的移民群众。在脱贫攻坚之初,红寺堡有40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33%。弘德村贫困发生率则高达88%,人均年收入仅1800元。老刘回忆起当年,“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当年的“干沙滩”已变成“金沙滩”。
如今,“金沙滩”上春光无限:超10万亩的酿酒葡萄园,枸杞、黄花菜、中药材和肉牛、滩羊等特色农业提质增效;从几乎没有工业,到新能源、轻工纺织等现代工业不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8%;新民居整齐划一,水泥路四通八达,傍晚的小广场欢声笑语,家门口就医、上学能享受东部专家定期会诊和课程指导……“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春光明媚,产业园里三层楼高的现代化透明玻璃温室,矗立在连片的农业大棚中格外显眼,未来感十足。远远看到里面工作人员穿梭忙碌。
“这几天刚启动了生物实验室开始育苗,以后种苗再不用从东部大老远运来,掌握了这门技术就是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团队。”产业园负责人李琦说,“我们引进了600多万元的无土栽培设备,今年5月将投产种植番茄,面向北上广市场。”
昔日脱贫样板,如今致富先行。1972年,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到西海固考察时,曾认为这里“不适宜人类居住”。如今,先富带后富,共富路上的西海固正在开拓一方富有活力的新天地。弘德村的变迁折射了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发展,也是“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历程的缩影。
“虽然是弱鸟,但我们也一样有先飞的意识和行动。”刘思胜说,“今年打算加盖新房,再学点技术、提升自己,我现在的生活就是《山海情》的续集。”
一个千亿村的新追求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习近平
三月春风,吹开新绿。走进江苏苏州永联村,民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嫩柳掩映;小桥流水,流淌着江南水乡的韵味。
60多岁的陈云娣和老姐妹们走进乡镇影院,轻车熟路打开手机上的永联一点通App,扫码、兑换。免费看电影、1分钱喝咖啡、文体馆运动健身100元包年……通过争做好人好事积攒“永联分”兑换福利,已是村民们的日常。
由长江滩涂围垦而来的永联村,曾是当地最穷的村。穷则思变,20世纪80年代,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个滩涂村从“以粮为纲”到“以工兴村”,村办轧钢厂一步步成长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永钢集团。1998年、2000年永钢集团两次转制,给村集体留下25%的股份,也给村民们种下了一棵“摇钱树”。
2005年,从部队退役后的吴惠芳回乡担任村党委书记,带着乡亲们继续奋斗。规划建设交通道路,安置住房,建设现代化的农贸市场、商业街区、医院、学校……短短几年,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永联小镇”建成。
不过吴惠芳很快发现,村里条件好了,但是酗酒赌博现象、邻里矛盾纠纷不断……“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但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吴惠芳说,“当时就想,看来除了让村民们钱包鼓、生活好,还得有点新追求。”
村里一边设“文明家庭奖”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一边从小事抓起涵养文化、开阔眼界。建设农民休闲公园、图书馆、社区服务中心等,并免费向村民开放;邀请国内外一流文化团体来此演出,组建多支舞龙队、腰鼓队等群众文化队伍;成立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入手,点滴培养文明意识;建成数字生活馆、数字永联课堂等,让村民跟上时代的步伐……
2023年,永联村的工农业总收入1616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3.3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7.3万元。与此同时,永联村连续六届获评“全国文明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富足。
“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形态是什么样子?”吴惠芳感慨地说,“实现物质富裕只答了半道题,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精神富足的答卷也答好。”
蒸蒸日上的“硒”望村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
江西于都,晨曦微露。
“这片种的都是富硒大米、富硒菜籽油、富硒蔬菜,我们村还有个别名叫‘硒’望村。”梓山镇潭头村烈士后代孙观发指着身后的富硒农田说。
不远处,乡村田野的油菜花竞相盛放,现代化标准蔬菜大棚鳞次栉比,白墙黛瓦、绿树成荫,景观亭点缀其间……
这充满希望的美丽图景来之不易。就在几年前,作为赣南老区的红军村,当地还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梓山潭头,吃苦两头。晴三天挑烂肩头、雨三天水进灶头。禾桶一上楼,无米下锅头。”
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潭头村一直把发展的关键放在特色产业上,通过走“产业富民、旅游兴村”的路子实现旧貌换新颜。“我们村交通便利,还拥有6000余亩富硒土地,红色资源也很丰富,这些都是村子发展的宝贵财富。”潭头村村委会副主任刘锦华说。
为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于都县引进龙头企业深圳茂雄集团,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龙头企业不仅带来现代化的种植技术,还打开了广阔的市场,蔬菜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随着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潭头村“两委”又牵头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吸纳村民入股合作经营,开发富硒餐饮、红色旅游、乡村民宿、农事体验等特色项目,每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
以文化、富硒产业等为依托发展富民产业,融入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整治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当地打出乡村振兴“组合拳”,努力让老区成为创业致富的广阔天地,吸引越来越多的村民返乡创业、就业。
刚过完龙年春节,40岁出头的刘伟军和妻子的服装厂正式在潭头村开业。他们在广东打工时,积累了丰富的纺织服装管理经验。
“我厂里现在有十多名员工,都是本地村民,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工资,上班近还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刘伟军说,村里近5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到县城只需要15分钟,基础设施不比县城差。
2023年,潭头村的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0多万元,远超过2019年的5万元。今年正月初十,潭头村连续第五年给村民分红。签字、按手印、领分红、点金额,342户入股的村民代表看着领到手的“真金白银”,喜笑颜开。“现在我们家有务工、民宿租金、入股分红好几份收入,算下来有20多万元。”孙观发乐呵呵地说。
只有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才会让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在村口的“笑脸墙”上,一张张村民动人的笑脸,是幸福生活的最好见证。
“如今,我们正以更扎实的努力奋斗,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共同富裕阔步前进。”刘锦华说,“接下来,除了继续做好富硒蔬菜产业,积极推进富硒产品认证、商标注册工作外,还要面向本地游客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客源市场,加大旅游推广力度,持续做好农文旅融合文章。”
【记者手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然而,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实现共同富裕,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没有先例,最重要的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
在长三角,物质丰裕的永联村人,努力追求精神上同样富足;在西海固,从东西部协作机制中获益脱贫后,弘德村的人们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在革命老区,潭头村抓住“土特产”拓宽致富路,广袤田野孕育新希望……三个村子、三条路径,虽然时间上有先后、进度上有快慢,但最终都因地制宜、补齐短板后,孕育出全新的发展动能,蹚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共同富裕没有捷径,必须靠14亿多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来实现。人勤春来早,只要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共富的蓝图终将成为现实。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