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探索与敬仰

——浅析《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

张 虎

《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对二十四节气的深入探索,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与敬仰的真实写照。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索,通过在一年四季中如何观察自然、适应环境,以及与他人的交互,寻找自己的生活哲学,讲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关系中寻找和谐与平衡。

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本书围绕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解读,重温了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

展示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相传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审时》把“天人合一”在农业中的应用技术化,让二十四节气和农业充分对应。今天,发达的气象学也不能完全代替二十四节气在农业中的应用。播种、收获、耕地、养墒,人们仍然要翻“老黄历”。二十四节气的神奇,体现在它的精准。有农村成长经历的人有感受,二十四节气就像是我们的人生,我们就是跟着这一套时间路线长大的。“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是对农时的遵从。“麦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囤里才牢靠”,是虎口夺粮的争分夺秒。我们的祖先为了准确授时,“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敢稍差分毫,确立了天、地、人的对应关系,绘制出中华民族沿用几千年的时间地图——二十四节气。

人要顺应节律、顺应节气。古人讲“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春天养生,要养脾脏。因为春天对应着肝,肝属木,木克土,脾属土。多吃和脾脏对应的黄色食物,比如小米、豆芽、生姜等。从味觉上讲,酸味入肝。所以,春天要少吃酸,因为酸入肝,会让肝火旺。这时,要适当增加甜食,因为甜味入脾。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理解,诠释了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历法体系,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观念,体现中华民族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祖先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轨迹来划分的时间单元,它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分代表春天的开始,小满代表麦类作物的成熟等。农耕生产如果错过时间,庄稼的收成都会受影响,所以古人把天文思想投射到农耕生活中,变成了重要的历法系统。《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通过详细介绍每个节气的特点,提醒人们应该与自然环境建立联系,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每一个节气不仅仅是一种气候现象,更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和自然哲学的完美结合。作者通过对每个节气的详细解读,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这个充满智慧和韵味的传统文化遗产。

提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途径

通过阅读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不仅仅局限于对节气的学术研究,还将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二十四节气蕴含丰富的养生智慧,本书中提到的寒露养生方法,例如多食用应季水果、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及早晨喝淡盐水、晚上喝蜂蜜水等,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这些养生方法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节气都有其相应的养生方法和饮食调理,如冬至应注意保暖、补充足够的热量,清明时可适度锻炼身体、多晒太阳等。通过了解和遵循二十四节气的养生原则,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比如说“立春”之后,古人要免冠披发、舒展形体,并且提醒我们要“春捂秋冻”,要“下厚上薄”。按照这样的思想,要想吃特别冷的东西,要在冬天吃。因为人在冬天的时候外在是冷的,但是内在是热的,所谓的“冬至一阳生”,那么在“冬至”前后我们吃冰棍儿是不会伤身体的。但是一些现代人不懂,在“夏至”前后吃冷的,这就把肠胃伤了,这就体现出古人的智慧。古人发现冬天的时候,井水是最热的,夏天的时候井水恰恰是最凉的。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而阳,阳极而阴”,老子把它概括为“无为”和“有为”的平衡。这就是我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比较辩证。我们看到一个事物“阴”的一面,就想到它的“阳”,看到它“阳”的时候就想到“阴”。这就是老子反复讲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样的辩证思想到了孔子那里,发展成为著名的中庸思想,避免了非黑即白、非白即黑的简单思维,学会在阳中找阴、阴中找阳。

中庸思想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和之气,《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是儒家观察到的宇宙最和谐的本体状态,而“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是古人认为人类应该天人合一之后达到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的状态,所以孔子讲“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一个人要想保持一种“中和”,那是比分天下、辞爵禄、在刀刃上跳舞还难的一件事情。同时作者认为:一个人、一个家庭,如果能够保持中和,就能保持健康。从这方面讲,二十四节气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吁人们珍视二十四节气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价值

本书的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传统节气文化的深深思考,他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和珍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作者在书中反思了很多人对于传统节气文化的忽视,他呼吁人们重新认识二十四节气的价值,将其融入现代生活中,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让二十四节气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二十四节气中的时间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温度的,能够呼吸的。它让天、地、人、物的关系人格化、审美化,也让中华文化有了可感可亲的烟火气,正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节气文化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郭文斌的文字优美、深入浅出,能够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启发。这本书的设计简洁、大方,同时融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封面采用淡雅色调,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也具有故事性和代入感。内页的版式设计也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采用舒适的字体和行距,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愉悦。此外,本书还包含与二十四节气相对应的二十四幅插画和二十四首古诗词,以便更好地展示节气的相关信息。井满老师创作的这组插画,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使整本书更加生动,增强了读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理解。

郭文斌执着于传统文化的研究,从用十二年的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农历》,到散文集《中国之中》,再到这本《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从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到用一年时间录制二十四节气的节目。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整体性,体现在时间制度上,就是二十四节气;体现在人类生命力的保持上,就是顺应二十四节气。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先祖对子孙后代的祝福,也是对人类的祝福。我深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学,对我们的内心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作为一部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著作,通过深入解读和阐释,给人们提供了解、传承和应用二十四节气的实用知识,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健康生活、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观念,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划分,更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化符号,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我认为,《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是向传统文化致敬的一份礼物。通过这本书,引导读者走进二十四节气的世界,感受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美学。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的启迪,能够享受一段充满乐趣的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张虎,副编审,山东教育出版社电子音像编辑中心主任。

--> 2024-03-18 张 虎 ——浅析《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3620.html 1 探索与敬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