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林麝:六盘山上的“跑酷高手”

本报记者 剡文鑫 实习生 王 雷 马国军 樊 帆 文/图

警惕张望。

下山饮水。

林麝“母子”同行。

查看红外线相机抓拍的野生动物。

3月20日下午2时,记者跟随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何仪军,沿着潺潺溪流,穿梭在纵横交错的密林中,向六盘山腹地——透沟进发。

“这里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林麝经常出没处。”由于山大林密,何仪军手持配套的定位装置,踩着泥泞松软的土地,从山脚下一路向上攀登,寻找红外线相机布设点。

“透沟水源丰富、植被茂密,又远离景区,人迹罕至,包括林麝在内的很多野生动物在此地觅食、饮水。我们通过安装红外线相机,捕捉动物们的生活画面。”何仪军说。

约1小时后,大家来到半山腰一处较为开阔的林地。何仪军找到并打开红外线相机,果然在里面看到不少野生动物,有林麝、毛冠鹿、鬣羚等草食性动物,还看到了华北豹的身影。

“看拍摄时间,我们就能知道,华北豹下山是来寻找猎物或是饮水的。”何仪军分析,林麝虽然身材瘦小,却处于六盘山食物链中层,在山中大型食肉猛兽不多的情况下,华北豹是林麝最大的天敌。

“但华北豹想要捕猎成功也并非易事。”何仪军说,林麝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性情胆怯,善于跳跃、攀岩,稍有风吹草动立马逃跑,以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林麝雌雄均无犄角,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比前肢长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站立时臀高于肩。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呈獠牙状,腹部有麝香囊,分泌麝香;雌麝外形略小于雄麝,无犬齿,无香囊。

林麝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每年7月最热时迁居山顶,8月移居于山腰,9月来到更暖和的河谷地带。于是,野生动物保护人员以“七上八下九归槽”来概括林麝的生活习性。

“与大多数动物春季发情繁衍后代的情况不同,林麝一般在秋冬季节发情,经过五六个月的妊娠期,在春夏季节产崽,通常每胎产两崽,极少数会产一崽或三崽,且存活率不高。”正因如此,在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活的林麝只有40多只。

“1982年,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通过恢复天然次生林、保护动物栖息地、划分动植物保护区等方式,为林麝等野生动物营造一个自然、安全的栖息地,林麝种群得到有效保护,数量逐渐增加。”何仪军说。

如今,林麝已成为见证六盘山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一员,与其他野生动物植物一起构成良好的生态体系。

记者一行到达透沟时正是晌午,而林麝是典型的晨昏活动型动物,它们通常在清晨天明前或者黄昏天黑后活动,纵使找到了它们的生活踪迹,却无缘见到,只能通过红外线相机的小小屏幕一睹其容颜。

“其实林麝很好辨认,成体背部位为暗棕色黄色至棕褐色。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脖子,颈部两侧各有一条长且宽的白色带纹,一直延伸至腋下,远看上去好似戴了一条深色领带。而且它的耳朵长且直立,耳尖黑色,耳廓内密布较长的白毛。”大家看着屏幕里可爱的林麝,爬山带来的疲累一扫而光。

--> 2024-03-22 本报记者 剡文鑫 实习生 王 雷 马国军 樊 帆 文/图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4372.html 1 林麝:六盘山上的“跑酷高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