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唯)3月21日,记者从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获悉,该厅于近日专题安排确定2024年全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将采取群专结合、点面结合方式,利用无人机、综合遥感识别等先进技术,全方位、无死角、拉网式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全面查清全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和现状,逐点分类分级提出防治措施,逐区细化完善压实防灾责任,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地灾隐患排查的重点是开展隐患早期识别。”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地质勘查管理处处长李浩源介绍,我区自然资源部门将利用高分辨率多光谱光学遥感和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等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遥感早期识别,有效提取地表变形区域信息,结合承灾体分布特征,初步划定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识别出疑似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日常巡查、排查中发现的疑似隐患点和群众上报的疑似隐患点开展野外核查。
同时,野外核查也将强化对地震活动断层区域及因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排查核查。我区计划对在册的101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核实核查是否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性,威胁人员、财产,风险等级等发生变化,对发生变化的进行风险再评定,动态调整风险等级,逐点提出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杜绝千篇一律。对在册以外的则实现全覆盖、无死角、系统性的全面排查,确认为新增隐患点的,则根据其风险性和危害性分等定级纳入隐患点库进行管理。
“我们还将在地灾风险调查基础上初步建立管控体系,强化极高风险区管控。”李浩源说,我区将对极高风险区内的县城、集镇、山区农村、学校、敬老院、农家院、厂矿、工地、工棚等人口密集区、冻融影响区、地震影响区做到详查细查,提出并落实具体防范措施。
安全无小事。按照要求,各市、县(区)自然资源部门将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逐一细化完善隐患点信息,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要求。对人为因素引发的隐患点,逐一建立台账,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持续督促责任部门整改到位。对自然因素引发的隐患点因地制宜落实防治措施,如果暂时难以落实工程治理、避险搬迁等消除风险措施的,则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阶段性措施,确保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此外,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必须严格落实重要突发紧急信息1小时内报送规定,对突发紧急信息,第一时间与同级党委、政府信息联动、信息共享,并在45分钟内向上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