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录民俗 留住乡愁

——读《中卫民俗大观》有感

王会平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也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中卫历史悠久,三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时期为羌族和戎族的杂居地,秦并六国后将中卫纳入版图,自此有十代王朝设郡建县。因其东连陕晋,西通甘新,北抵内蒙古,南达川滇,是“丝绸之路”边陲要塞;前有黄河之险,后接贺兰之固,扼守宁夏西大门,自古为西北地区兵家必争之重镇。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一月,以庆王右护卫改置宁夏中卫,治元应理州城,鸣沙州并入,隶陕西都司,中卫之名由此始。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生产、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卫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瑰丽的宝藏,是一扇洞察传统文化精髓的窗口。作为中卫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传承者之一的张国平,先后参与《中卫地名志》《中卫县志·城乡建设环保篇》《中卫县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的采访、资料收集、编写等工作,与民俗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其多篇介绍中卫民俗文化的文章在报刊登载,并出版《中卫历史文化名村大观》《中卫民俗大观》。

《中卫民俗大观》汇集了“历史沿革”“村落居住”“生产生活”“水利”“工具用具”“生育”“日常生活”“婚丧习俗”“家庭、家族、宗族”“饮食”“茶酒习俗”“服饰”“行旅”“传统节庆”“民间艺术”“体育、游艺、竞技”等二十章内容,用通俗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记述了民俗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形式、特征等,是一幅全面、真实反映中卫本土民俗风情的绚丽画卷,是当地传统风尚、节日、习俗的系统记录。尤其在时令、婚嫁、丧葬、生产、生活、服饰、饮食、居住、节庆、工艺、礼仪、娱乐以及方言、俗语等方面,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反映了本地老百姓的生活轨迹,构成一幅幅浓缩的社会生活场景,打通了中卫传统文化的经脉。

全书资料翔实、求真务实,有作者多年来的调查搜集整理,也有为写作此书多次赴中卫城乡各地再调查再核实。从着手创作到初稿完成,查询资料、细化纲目、字斟句酌、披阅增删、反复推敲,确保每个字、每句话、每幅图准确精到、至臻至美,确保对中卫民俗介绍的真实性、准确性。其中有相当篇幅涉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从不同视角展示了中卫的昨天和今天,展示了中卫五彩斑斓的人文和历史,为人们了解、研究中卫历史文化提供了具体生动的素材。

全书结构严谨、文风端正,三十余万文字,近三百多幅图片,突出史料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用民俗文化这根线把中卫各民族的生产劳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日、饮食、游艺等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串联起来,系统地探讨了中卫民俗文化,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人们工作学习之余的休闲读物,更是一本了解中卫民俗文化的“百科全书”。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中卫民俗大观》很好地传承、保护和弘扬了中卫的民俗文化,发挥其不可替代的规范、维系、调节、娱乐等功能,在书写中卫历史,记录乡愁方面有着巨大贡献。

当然,从苛求的角度看,《中卫民俗大观》一书,也有不足之处。民俗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民俗文化既然具有时代性,那么在中卫改革发展的今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卫人民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在书中虽有所涉及,但介绍研究不够,有些章节内容略显单薄,从而无法完整体现出今天的时代性,希望作者有机会让该书再版时,能大量补充中卫在社会、物质、精神民俗方面的新面貌、新风尚、新习俗,以便更能充分展示当今中卫人民的新风采。

作者简介:王会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

--> 2024-03-25 王会平 ——读《中卫民俗大观》有感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4647.html 1 记录民俗 留住乡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