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小蚯蚓“拱”出生态致富路

本报记者 张晓慧

“瞧,我这秧苗长得这么好,全靠这些‘地下技术员’。”3月19日,盐池县高沙窝镇高沙窝村村民杨学龙给记者介绍他家西红柿产量高品质优的秘密。只见他扒开一处湿润松软的土壤,里面是一条条正在蠕动的蚯蚓。

去年,在盐池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推广下,杨学龙了解到蚯蚓套种套养技术,敢于尝试的他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种了好几年大棚,现在土壤经常板结,导致西红柿产量不高口感也一般,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没想到小小的蚯蚓居然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杨学龙告诉记者,蚯蚓可以在土中不断钻洞掘穴,将土壤内的有机物质和深土翻到表层,提高了土壤的蓬松度和蓄水能力,蚯蚓排出来的粪便更是绝佳的肥料。

“垄面种植西红柿,垄两侧养殖蚯蚓。”因为是第一次尝试蚯蚓套种套养技术,杨学龙每天天刚亮,就一头扎到大棚里钻研新技术。“在蚯蚓的帮助下,土壤变软透水度强,西红柿可以吸收更多养分,口感酸甜,成了真正的水果西红柿。”杨学龙说,今年一个大棚比去年可增收6000元左右。

“我种了3栋大棚的西红柿,没想到今年的产量比杨学龙的少很多,看来这蚯蚓套种套养技术真的能增加产量和收益。”高沙窝村村民付强表示,去年他对蚯蚓套种套养技术不了解,一直持观望态度。如今看到杨学龙得了实惠,他坦言今年也要尝试新技术种植。

“蚯蚓套种套养技术已在高沙窝村和宝塔村示范推广应用,以种植西红柿为主。通过引进蚯蚓生物应用技术,可有效消化作物秸秆、尾菜等废弃物,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30%,蔬菜产量提高20%以上,经济效益提升10%—15%。”高沙窝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宗如潇表示,随着镇上日光温棚的日渐壮大,这项技术将逐渐被推广应用。

近年来,高沙窝镇先后整合中央衔接资金、闽宁协作资金等650万元,对42栋日光温棚进行拆除新建。去年成立西红柿产业协会,强化“高沙窝西红柿”品牌管理和营销,持续推动高沙窝西红柿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同时,为群众提供临时就业岗位20余个,人均增收4000元,带动种植户实现年棚均增收5万元。

--> 2024-03-27 本报记者 张晓慧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4974.html 1 小蚯蚓“拱”出生态致富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