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兰州3月29日电 我国学者成功为抗老化的远距离充电量子电池设计出了“蓝图”,其尺寸更小、充电功率更强、充电容量更高。
该研究由湖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兰州大学等单位的研究者共同合作完成,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物理学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安钧鸿介绍,近年来,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激发了学术界对变革性储供能装置的研究兴趣。量子电池概念由波兰和比利时等国家的物理学家提出,随后各国科学家竞相角逐这一领域。科学家们希望通过利用微观物质的量子特性与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原子级制造工艺,研发出尺寸更小、充电功率更强、充电容量更高的储供能装置——量子电池。
安钧鸿告诉记者,和依赖锂等材料储存电荷的传统化学电池不同,量子电池利用微观系统的量子能级存储能量,既不会闪爆,也不会污染环境。“审慎乐观地预测,未来一旦研发出量子电池,光伏的光电转换效率将得到显著提高。”安钧鸿表示,这项研究工作对进一步推动量子电池的物理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