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推进高校课程改革的一大重要举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在育人目标、价值观念和具体内容方面存在一致性,二者的契合性也为二者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培育其健康价值观念、树立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需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逻辑
彼此契合。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在历史的积淀中孕育了独特的价值追求,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去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和自我实现。这与思政课程中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二者在目标上的内在兼容性可以在教育中形成协同效应,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同源性。高校思政课教材中包含了许多对传统文化与价值理念的深刻阐述,比如在思想政治课中出现的不怕牺牲、身先士卒的爱国精神和甘于奉献、舍己为人的价值观念,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崇高理想,体现了薪火相传的伟大民族精神。
相辅相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鲜活的文化基因,同时也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价值和爱国底色,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纳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内容当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积极传承民族智慧,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思政教育理论更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思政教育所弘扬的理想信念与爱国精神对于新时代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现状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许多高校逐渐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更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存在,这就导致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以及相应的重视。其次,在思想政治课上,由于教学安排的设置,很多文化资源难以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与此同时,开展的文化教学活动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充分挖掘,呈现出不贴合实际、缺乏新意的情况,种种弊端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时代的校园育人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加,文化思想传播的媒介不断更新,从以往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现在的电脑、手机、VR等新兴媒体,学生在海量的信息浏览中逐渐形成了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这使得他们对理论性较强的传统文化知识理解及学习仅仅浮于表面。另一方面,网络带来的文化思潮和感官刺激,不断刺激大学生对于物质欲望的追求和对于扭曲价值观的推崇,这也给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的融合举措
由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尤其是纯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其在具体的教学开展中很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如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会为其注入生机活力,让课堂更加生动,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但二者的融合并不是机械式的照搬和套用,而是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将其运用于思政课程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承创新发展,赋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校层面。高校在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程的融合进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不断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可以通过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可以采取知识讲座、学习小组等形式,鼓励引导教师们互相交流教学感悟。另外,在提高教师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由于思政教育内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课堂上思政教师应该具备营造课堂学习氛围的能力。比如,熟练掌握一些适宜的教学语言和手势动作,通过一些感官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互动当中,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层面。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要善于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在课程内容方面,要更多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历史文化名人的经历和事迹,通过引经据典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感悟在历史长河中诞生的仁人志士与其不灭的榜样精神,同时教师也应立足当下,对这些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化;在教学形式方面,应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确保教学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载体。例如,思政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班级云课堂;通过制作教学微视频,将优秀传统文化用动画、VR等方式呈现出来;还可以基于传统文化故事进行二次创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理论知识相结合,让理论知识不再抽象,以提高其教学的实效性。
学生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将其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此,大学生除了在接受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外,还要注重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以提高自身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等文化遗址的参观学习,更直观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及事件;参加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类文化实践活动,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实践当中学思践悟。其次,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敬老助残等公益服务项目,让学生在帮助困难群体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他们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宗旨意识。同时,在思政教学中,要注重利用新媒体来延伸思政理论与实践学习的范围,如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历史名人,从中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历史根源和精神脉络,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育人价值。以高校思政课作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对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文化意识、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背景下,应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来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完成其与高校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重庆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