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唯 实习生 许蓓蓓)近日,记者从自治区财政厅获悉,近3年来,我区先后安排渔业发展相关资金1.6亿元,加快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区渔业面积稳定在50万亩,水产品产量17.5万吨,同比增长2.7%,产地水产品合格率98.9%,实现渔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除支持渔业主产区银川市、石嘴山市实施集中连片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7000亩外,我区还合理利用中北部盐碱地,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稻渔综合种养1.5万亩,科学构建降渍、洗盐、压碱、肥田、增鱼的渔农复合种养模式,实现盐碱地农业排水渔业循环利用及中低产田渔业改良和地力提升,进一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2023—2025年黄河特色经济鱼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推进方案》编制完成,我区在支持建设国家级黄河重点保护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方面也有了实施依据。目前,全区收集保存黄河濒危、重点保护鱼类原种资源达3.5万公斤,鲤鱼、鲫鱼、鲈鱼等亲本选育保存20万斤以上。我区同时支持推进黄河鲶、大鼻吻鮈等黄河土著鱼类人工繁育,选育的黄河鲶F5代新品系生长速度提高16.3%,取得国内鲶鱼基因育种革命性成果,现正组织申报“宁夏黄河鲶”新品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鼻吻鮈人工孵化技术研发也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孵化鱼苗2000余尾,为实现迁地保护与人工批量繁育和大规格苗种培育奠定坚实基础。
在渔业资源保护方面,我区积极支持开展增殖放流,去年全年共向黄河放流黄河鲶、黄河甲鱼等水生生物苗种850万尾,黄河土著鱼类种质资源持续恢复。区内5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建设同时,核心区全部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范围,基本实现黄河干流、重点天然渔业水域和重要鱼类保护区全覆盖。
我区在持续推动渔业全产链发展之余,积极探索“村集体+渔业企业”“村集体+渔业合作社”“新业态新产业+农户”等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和致富增收。截至目前,全区渔业经营主体直接带动就业900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5.5万人,从渔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372元,比全区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