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布局,不仅是指导和落实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在实践中业已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动能的新时期,我国依然存在着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协同不力、重大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较为缺乏、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尚未发挥、创新成果转化效能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因此,必须从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市场基础、产业根基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努力抢占发展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
着力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新型举国体制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需要新的体制与之匹配。新型举国体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创新形式,既不同于以往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各类资源的传统举国体制,也不同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依靠放任自流的自由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体制,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凝聚政府和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强大力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抓手,加快推进有组织创新。以新质创新主体为体系功能节点,依托新型基础设施,释放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型创新要素动能优势,重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推动政府引导支持、场景驱动、企业主导、人民参与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建设,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一,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创新的活力与动力。
着力推动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加速涌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能。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归零优势”,对生产力的构成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与劳动者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劳动者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与劳动资料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劳动资料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与劳动对象的结合所形成的新的劳动对象能够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加速关键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涌现,必须适应前沿技术融合发展趋势,组织实施“新赛道”战略。发挥政府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作用,加快布局一批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基础平台,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完善颠覆性和非共识技术的遴选与支持机制,实现更多原创性突破。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包容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和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发明创造和创新创业的制度环境,提升重大技术原创能力。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国际惯例的创新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进一步优化国际化科研环境,支持国际一流科学家通过揭榜挂帅、国际招标、择优选择等灵活方式参与我国前沿技术研发,增强对全球创新资源要素的吸引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话语权与主导力。
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夯实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市场基础。强大的国内市场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促进和牵引作用,主要表现在规模市场容量效应和规则制度统一效应两个方面。分工与协作是生产方式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式,分工细化的过程也是促成生产力发生质变的过程,这种分工的细化以有效市场规模的扩大为前提条件,而这种“有效”,就是强调要形成成熟的国内统一大市场。一方面,市场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分工的细化,分工精细意味着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持续涌现,进而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革命的出现;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市场需求能够刺激生产要素供给,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进程,从而催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自由流通、破除壁垒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在当前我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市场分割,一方面,畅通信息渠道,降低协调成本,释放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另一方面,破除市场壁垒,坚持制度统一与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实现有效市场规模显著提升,促进不同区域、产业之间分工的深化与广化,畅通生产要素资源的循环流通,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市场条件。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根基。生产力的进步具体体现在产业变革上,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深海空天”等新兴产业,强化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统筹谋划、超前布局建设“元宇宙、随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同时,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支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和协同能力,以强化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要坚持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方向,另一方面要建立多元投融资支持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以提升产业体系的先进性;一方面要统筹产业发展和产业安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另一方面要统筹产业开放和产业安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嵌入世界产业链条,形成互融共生的产业形态,积累有利于安全发展的积极因素。 (执笔:高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