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甫是我的中学同学,我们之间也还有亲戚关系,记得还在童年的时候,就在外奶奶家里见过他。印象里他并不太像从县城来的孩子。记得在外奶奶家吃饭时,我们都显现出对食物有特别兴趣的样子。后来做了同学,有时晚自习后我们会结伴而行,在新华书店那里我们要分手了,但是在分手前又会站在路灯下说上好一阵子,一个主要的话题是,我们会热烈地谈到我们都很关注的一个皮肤微乌的姑娘。
后来考大学,我们那一级考得不错,上线率大概在百分之七十,但绝大多数同学都考到了固原师专或者宁夏广播电视大学固原分校,只有两个同学出类拔萃,一个叫李志福的考到了西北民族学院,一个叫李正福的考到了宁大中文系,这个李正福,就是后来的李正甫。他考取宁大中文系后,觉得自己不能再叫什么“福”了,自作主张改“福”为“甫”,这一改,重名率就大幅降低,同时,确实是有些不一样了。上大学让年轻的我们自负而叛逆,不知李正甫还记得否?为了显示我们的叛逆不驯,我俩趁着假期在邮局对面的一个墙根里坐着,说一些很显气魄和抱负的话,并且我们都以生涩的姿势抽烟。要知道我们之前是不抽烟的,之后的日子我们也没有成为抽烟的人,但那一天我俩却像显示什么一样的抽烟了。要是有照片或视频把我们当时的样子记录下来,会是很有意味的吧。
大学毕业后,我们大多做了中学教师,李正甫又一次显得不同,毕业于中文系的他没有做语文教师(这是一个遗憾,他其实是一个很擅于授业解惑的人),而是又一次让大家吃惊和羡慕,他一毕业就去县公安局上班了。我有时会去他的宿舍坐坐,有时会住在他那里,一个直觉是,他在公安局干得不错。
那时候就发现他有一个嗜好,喜欢买书,买了不少经典著作。李正甫是那种在性格方面我认为恰恰好的人,就是也能合群,也能独处,合群时容易成为群体里的重要人物,独处时也能不急不躁,甘之如饴。喜欢读书和习惯沉思的个性使他看问题深刻而独到,有在短时间内理顺一团乱麻的能力。想不到他也在动笔写作。
我第一次被他的文字所打动,是我在深圳出差时收到了他的一组随笔,我当时读过有些吃惊,他在文字里体现出来的思辨性和文学性都给了我这个专业写作者一种触动。即使禀赋不错,文字总是得有必要的训练的啊,他什么时候把自己的文字训练到了这个程度?后来我有幸主持过《朔方》的一个栏目,我在那个栏目里发过李正甫的多篇作品,其中就有不少人津津乐道的《父亲的老屋》《静园》等,编发李正甫的随笔,成了我短暂编辑经历的重要记忆,同样也是美好记忆,记得读他写老院子里那些人和事时,像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与地坛》等作品一样,给我留下了持久难忘的阅读印象。
我读他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那些无处安放的岁月》时,竟一直读到深夜还不能放手,也许是他所写的人和事我过于熟悉的缘故吧,我觉得这部用心血写就的作品里的情感价值和认识价值是不会过时的。好在我发现已经有评论家从李正甫的作品里看到了这一点,并作出了到位而又谨慎的评价,这让人感到欣慰。丰富的阅历,特别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不失文学性的哲思能力,加上好学不倦的读书底子,都使得李正甫在又叙又议的随笔写作方面,很值得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