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意间,我已步入退休者的行列。翻开履历,没有惊人的业绩;揭看家底,也没有超人的财富。勉强可以说得过去的,也许只是等身的荣誉证书和近万册的藏书。
说起书的来源,有工作期间单位配发的学习用书,也有自掏腰包从书店购买和从旧书摊上淘来的;有同事战友出版的个人著述赠阅的,也有主动向一些单位、个人讨要的其内部编著出版的。书的种类,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选集、文选、论述摘编等哲学社会科学类,也有《古今数学思想》等自然科学类;有世界通史、千秋兴亡、地方史话等历史类,也有《世界百年战争全景》《中国百年战争全景》和战争系列等军事类;有法律法规选编和历代法制作品选读等法律类,也有古典文学、诗词鉴赏等文学类;有羊皮卷、纸草书等“心灵鸡汤”,也有报刊合订、资料剪贴等“知识拼盘”;有专家学者的论著,也有亲朋好友的作品,当然这里面还有一点自己“自留地”的“收成”。但我收藏的书中没有精装本、“大块头”,全是平装本、小册子。
参加工作、走上社会,平时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新华书店或书城或图书大厦,外出学习或游览,必去的地方也是新华书店或是书摊,有时还到一些出版社,甚至走亲访友,也不忘浏览一下别人的书房或书柜。
至此,寒来暑往,“俸去书来,落落大满”,汗牛塞屋。经历几次搬家,送人了一些,处理了一些,丢失了一些,但总的说还是进大于出,书的总量基本还是呈上升趋势。亲朋好友常质疑我“买那么多书干什么?”“那么多书你都读了吗?”
但于我而言,小时候,能见到的书就是教科书,也许是本能的驱使,不多的课本被我“背”得滚瓜烂熟;进入中学,学校的阅览室成了自己的“最爱”;到了大学,图书馆是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参加工作,有了可支配的收入,购书淘书成了我生活的常态。尤其是初参加工作时,每月捉襟见肘的薪酬大多被我用来购买了书籍,因为这我没有少受妻子“数落”。屈指算来,年逾花甲,就是担任基层单位“一把手”的时日,也是去书店多而去饭店少、坐书桌多而坐酒桌少。
文学名家陆游曾写道:“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也是一件成本最低廉、回报最丰厚的事。《朱子家训》有言:“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于我而言,读书乃操持雅好,无关名利。
回望人生岁月,是读书让我从大山走出,也是读书使我从基层起步,更是读书让我退休后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如今,每当走进书房,嗅着书中淡淡的墨香,咀嚼着书中典雅的文字,烦躁的情绪慢慢平复,退休后寂寞的时光也变成了享受,烦恼也会减轻,体味另一种丰收的喜悦。
正所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