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草方格+沙结皮

腾格里沙漠穿上格子“毛衣”

本报记者 王晓龙 白 茹 见习记者 李宏亮 文/图

在草方格的守护下,包兰铁路60多年畅通无阻。同时,在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结皮作用下,铁路沿线两侧经历着由沙向土的生态演变。

工人扎下草方格为沙漠织“毛衣”。

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试验研究站水分平衡观测场,科研人员使用植物根系扫描仪测量植物生长情况。

科研人员为沙生植物计算“水账”。

工人手持植苗器,在草方格内栽植柠条、花棒等沙生灌木。一亩地约667个草方格,可实际栽树186棵,不到三分之一。这是以水定产,让苗木生根发芽能够适应自然降雨量的需求。

平躺的麦草被轧草刀辗压后一秒“站立”,深度、宽度一致且效率翻倍。

工人在沙丘上铺设草方格。秸秆以每亩地70元的价格被收购,周边群众因治沙每年能为家庭增收5万元至6万元。

工人使用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种植花棒。使用这种“干”字形工具种植胡苗木根系可被送至50厘米深的湿沙层,苗木的栽种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

宁夏中卫市黄河流域规模化防沙治沙2023年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中卫市直项目区)二期22标段,工人扎下草方格为沙漠织“毛衣”。

4月19日,宁夏中卫与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交界处,从空中俯瞰,沙海漫无边际,人缩小成为一个个黑点,渺小得像蚂蚁一样,但纵横交错的草方格非常壮观,拥有对抗沙漠的磅礴力量。

“迎风坡的沙子被吹实了才可以栽树,背风坡都是浮沙,挖下去1米都是干的,别浪费了苗子。”负责人仔细嘱咐着治沙工人们,天刚麻麻亮,百余人组成的“沙治大军”已向沙漠腹地挺进。

寸草遮丈风。60多年前,举世闻名的“治沙魔方”麦草方格在这里诞生,将流沙成功固定在1米见方的格子内,便可栽种柠条、花棒、杨柴等耐旱植物了。

“刮风时沙子绕着‘草墙’转,久而久之方格内便形成一个四周高、中间低,类似锅底状的旋涡。降雨后种子生根发芽,沿着方格边缘生长,传统的麦草方格就升级成了‘植物草方格’。”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介绍道。

“突突突……”金沙海景区附近地势平缓,机扎草方格正在作业,这是由手扶车车头和代替轮胎的两片圆形轧草刀组成的“轧草车”,只要在沙地上平铺两行麦草,工人推车而过,麦草便被整齐地轧进沙地里,效率翻倍。

今年,中卫市计划在黄河“几字弯”北部建成一道153公里的生态廊道,以阻挡腾格里沙漠向东南移动。

在中卫市境内乌玛高速公路一侧,长1000米、宽100米左右的区域呈现出与周边黄沙截然不同的灰绿色,薄薄一层,像被子一样“盖”住了沙丘。

这片人工蓝藻结皮示范区蕴含着治沙人20多年的心血,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土壤结皮而形成。起初是灰白色,随着结皮变厚而变黑,最终转为绿色,生长出苔藓植物,标志着稳定的生态系统形成了,治沙的“终极目标”——由“沙”变“土”实现了。

生物土壤结皮天然形成至少需要10年,而人工培养将进度缩减至少一半。当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正成为我国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4月19日19时许,当夕阳透过云层洒向沙丘,劳作了一天的治沙工人即将收工。

“您知道自己参与的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吗?”

“知道呢,我觉得‘攻坚战’这个词用得特别好,我们与沙漠搏斗了一辈子。过去吃饭,碗里永远掺着沙,早起出门,扒开沙子才能推开门。现在沙地变绿洲,那么多外地人来看我们的治沙奇迹,可不就是打了胜仗嘛。”家住中宁县大战场乡的苏梅每天在沙漠里植绿9小时,收入130元。她在增加家庭收入的同时,也为家乡的天蓝地绿做着自己的贡献。

--> 2024-04-25 本报记者 王晓龙 白 茹 见习记者 李宏亮 文/图 草方格+沙结皮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8034.html 1 腾格里沙漠穿上格子“毛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