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明和源远流长的厚重文化相互交织融合而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文明与辉煌。现如今,非遗越来越频繁且形式多样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沉睡的文化脉搏正在渐渐唤醒,走向复兴。
在宁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着历久弥新的异彩,从表演艺术到传统手工技艺再到匠心创新,这些文化瑰宝不仅见证了宁夏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一脉相承的文化力量。
“打起鼓来弹起弦,咱们把花儿唱一番,唱一唱祖国的宁夏川,唉来唉嗨哟……”4月20日,在银川市文化艺术馆宁夏小曲传习所内,徐明智与儿子徐晨正带领小学员们学习三弦,清脆洪亮的三弦琴声与孩子们的稚嫩唱腔共同演绎着具有浓郁“宁夏味道”的宁夏小曲。
在宁夏非遗的灿烂星河中,有一种集演唱、演奏、表演于一身的独特曲艺形式——宁夏小曲,民间俗称“宁夏说书”“宁夏小调”,是一种传统说唱曲艺,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形式。提到宁夏小曲就不得不提到徐明智、徐晨父子。
“我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唱快板,12岁接触三弦,随后是京韵大鼓、宁夏小曲……”说起学艺经历,徐晨喜忧参半:喜在于,从小耳濡目染父亲演出、排练、创作的过程,让年幼的他对曲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成就;忧在于,随着时代变迁,宁夏小曲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得不到年轻人的认同和追捧。“于是我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建了‘麦客’乐队,以全新的形式、编曲重唱宁夏小曲,为它注入新的‘生命力’,并通过网络将自己全新定义的‘宁夏小曲’传播开来。”徐晨希望用自己的不断努力将宁夏小曲更好地传承下去,并为这项传统曲艺技艺开启“更年轻”的新篇章。
在宁夏,像宁夏小曲一样的非遗项目还有很多,如剪纸。宁夏民间剪纸艺术具有非常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气息,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结合体,也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第四代传承人李剑的家庭可以称之为“剪纸世家”,其母亲伏兆娥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大名鼎鼎的宁夏“第一剪”。“小时候,母亲开了一家很小的饭馆,然而经营饭馆只是为了生计,剪纸才是打开她心灵窗户的‘钥匙’。每天晚上饭馆打烊后,忙碌了一天的母亲就拿出红纸和剪刀开始创作,我和大姐、小妹就和妈妈一同围坐在家里的大圆桌旁,看母亲剪纸,跟母亲学习剪纸。”回忆起往事李剑面露笑容。如今,已是自治区、银川市两级政协委员,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协会会长的李剑,经营着一家文化艺术公司,专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从传承技艺创办企业到创新方式多元发展,从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到文化技能培训,既用心又用“新”,让非遗传承“活”起来、“潮”起来。
非遗是时间的“种子”,需要植根土壤、开枝散叶。从外部驱动到内生动力,随着非遗概念和价值的深入人心,宁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驶上快车道。
目前,宁夏的非遗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花儿),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8项(其中4项入选首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列入自治区级代表性项目名录224项、市级363项、县级450项,被认定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2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76名、市级488名、县级725名,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保护传承基地141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群研培基地2个,建设非遗工坊15个,设立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建立了区、市、县三级保护体系,形成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如今,宁夏非遗项目不仅在线下活动“圈粉”,还常常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甚至火出国门。宁夏非遗正呈百花齐放、处处芬芳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