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合力播绿筑屏障

本报记者 张 唯 赵 磊

中卫市沙坡头区,绵延不绝的草方格阻挡着腾格里沙漠的侵袭。

4月19日,在中卫市沙坡头区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锁边治理项目区现场,一米见方的草方格向远方不断绵延,如同一张巨网收拢了一个个起伏的沙丘。

村民两两一组,前面的人将手里的稻草铺出约一平方米正方形的格子,后面的人则拿着铁锹将一丛丛稻草拦腰扎入沙子,周而复始。自3月20日起,每天都有近700人挺进沙漠腹地“织网”。在村民娴熟的操作中,中卫市今年扎草方格的任务将迎来尾声。

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如往常般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头一天的雨对这些天撒的草种和种下的树很有好处。”唐希明说,多年来,当地种草植树成活率低,一直无法让防沙治沙实现“质”的飞跃。十多年前,他意外用棍子在沙漠里扎出的洞历经一次次试验,最终演变为一种“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用工具底端的卡口卡住树苗根部,将根系直接送入50厘米深的湿沙层,这样不仅避免了用铁锨挖沙造成水分流失,也降低了治沙造林成本。2017年,这一工具被命名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还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的应用使当地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较过去提高25%,造林效率提高一倍,为国家节省资金超过6000万元。除在中卫市广泛使用外,该工具在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区也受到了治沙人的欢迎。

多年不懈实践,让唐希明和团队先后总结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水造林、以水定绿”以及乔灌草合理配置等经验,中卫市每年的治沙面积开始以10万亩的速度推进,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也先后加入治沙队伍中。

早在2012年,黑林村村民董连山便一直跟着林场职工治沙,高中文化程度的他对新知识接受很快。2014年,唐希明以课堂培训结合现场实操的方式,对迎水桥镇黑林村、马头村和迎水桥村的带工队长进行治沙方面的技术培训,董连山也在其中。队长们掌握知识后,再给村民逐一传授。2016年,唐希明结合治沙技术将培训范围进一步扩大,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参与并加入治沙队伍中。

“黑林村距离沙漠很近,我们以前一直受沙漠之苦,学会治沙技术不仅可以改变村子的现状,也能靠这门技术去挣更多收入。”董连山说,现在水桥镇几个村的村民还会去青海、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周边省区进行治沙造林,每年仅在治沙方面的人均收入就能达到6万余元。

除了钻研治沙方面的新技术,秋季造林则是唐希明结合当地实际摸索出的另一个治沙诀窍。“干沙层动辄二三十厘米深,水是当地治沙造林最大的决定性因素。”唐希明说,宁夏的夏季是一年雨水最多的时候,2015年,他开始试验在每年10月20日至11月底种树,结果发现树木成活率比春季造林还高。“沙漠储存了夏季的雨水,湿度比春季时高。秋天种树后,虽然不能即时生长,但冬天的低温锁住了沙漠里的水分,蒸发量更小,树木的根系仍在正常吸收水分,所以成活率更高。”唐希明说,自2017年起,中卫市结合“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始大规模秋季造林。

这两天,除了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外,唐希明还在为参加国家林草局在内蒙古赤峰市组织的高级研修班做准备。“这次不仅能学习到治沙方面的新知识,也能和其他省区的专家进行技术交流。我想借这个机会再多学些治沙方面的新内容,为中卫市建设生态廊道阻挡腾格里沙漠移动继续贡献力量。”唐希明说。

--> 2024-04-26 本报记者 张 唯 赵 磊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18180.html 1 合力播绿筑屏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