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流露天然心性、浸泡泥土芬芳。近日,同心县首届西北花儿歌会开唱,来自西北五省区的48位优秀花儿歌手和传承人献上精彩演出。其中,由自治区级花儿传承人马剑龙指导的部分花儿传承人组团参加了本届花儿歌会。马剑龙痴迷花儿、研究花儿、传承花儿、唱响花儿,让这一非遗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中绽放新光彩。
传承
“花儿漫开了好生活”
“马莲开花一片蓝,农村的旧貌换新颜;油泼的辣子醋拌蒜,百姓的生活比蜜甜;罗山顶上彩云间,好花儿赛过了牡丹;花儿漫开了好生活,离不开党的好政策……”
2024年同心县首届西北花儿歌会开幕式上,来自丁塘镇团结村的宁夏花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农民花儿歌手马瑞峰走上舞台,与花儿“夫妻档”李文杰、马黑女等8名花儿歌手、传承人联袂演唱《舒心的花儿漫上》。这一花儿联唱,由马剑龙等人作词、选曲、记谱,以歌传情,直抵心扉。台上,一首首经典花儿民歌,征服了台下的父老乡亲,掌声如潮。
深情唱响,传承芬芳。放羊娃出身的马瑞峰自幼酷爱花儿,跟随庄子里的大人学会了不少当地的花儿民间小调。成年后,他一边务工,一边教工友唱花儿,也根据劳动实践创作花儿。他演唱的同心花儿小调《湾断头的萝卜》《梁三哥》《一把铡子九斤铁》等曲目,高亢婉转,风格独特。
后来,马瑞峰加入同心花儿团队,在马剑龙的悉心指导下,潜心学习钻研,深刻认识了这种流露着天然心性、浸泡着泥土芬芳的民间艺术,更加注重选择适合自己演唱的花儿小调,运用和把握演唱技巧,体现其歌词抒情、比兴和押韵等要素特征。近几年,马瑞峰多次参加国内大型民歌比赛,荣获中国西部五省区花儿(民歌)大赛银奖(四人组合)。2019年,马瑞峰通过层层选拔参加央视举办的“中国星梦综艺盛典”演唱会,把家乡的花儿“漫”上了央视舞台。
罗山脚下,清水河畔,“花儿”自然“绽放”。同心县原花儿协会主席杨宝虎听闻老家举办首届西北花儿歌会,专程从内蒙古赶回。他和马剑龙一起关注参赛选手,特别是同心籍花儿传承人的表现。作为中生代花儿歌手,杨宝虎和马金凤堪称连接同心花儿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式人物代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杨宝虎能编会演,博闻强记,舞台表现力强,最拿手的就是领唱在同心地区流行的花儿《四季歌》。“马剑龙就是同心花儿的‘火车头’,他带着我们学习、培训、采风、参赛、展演和交流,可以说,我们这一批花儿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带领。”杨宝虎说。
歌会舞台上,闻名同心山川的“花儿夫妻档”李文杰、马黑女,以富有特点的花儿对唱赢得台下热烈的掌声。李文杰受家庭熏陶,自幼酷爱花儿,在听到年长者唱花儿和民间小调,便跟着模仿学习,记住了很多歌词和曲调。2008年以来,他和妻子马黑女开始调整演唱方向,积极参加马剑龙举办的网络花儿学习班,学习地道的宁夏花儿。2015年,夫妻俩因为对唱《马五哥和尕豆妹》《绿韭菜》而走红,被同心县文化馆邀请每年参加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受老百姓喜爱。李文杰还是同心花儿团队中最先尝试音乐伴奏的传承人之一。
浇灌
让花儿根系更厚重
“北风刮罢刮南风,吹断了旱塬的草根;生态治理看如今,建成了美丽的同心。”“王团的枣子大沟沿的葱,菊花台的枸杞出名;黄河水引到了旱天岭,这就是共产党的恩情……”马剑龙深情演唱着由自己创作的同心花儿。
“我出生在同心东山里窑山脚的小山村郑家台。这里祖祖辈辈唱花儿,张正才、马彦海、张伏玉都是庄子上唱花儿的好手,他们唱过的花儿有《打一把斧头加四两铁》《干粮子背上羊赶上》,至今我还没有听到过其他花儿歌手有那样的唱法。我是听着他们的花儿长大的,对花儿的挚爱从未泯灭,也想把花儿更好地传承下去,凡是听到有人唱花儿或说花儿,我都会记录下来。”马剑龙说。
2014年,马剑龙加入了一个同心花儿的微信群,听到了自己“梦中的花儿”,他有种找到“根”、找到“家”的感觉。从此,马剑龙带着几十位花儿爱好者学花儿、唱花儿,在同心及周边有花儿传唱的地方转了个遍。杨宝虎、马英祥、李文杰、马瑞峰、马黑女、马银江等人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马剑龙和助手马刚丹的精心指导和鼓励下,这些花儿演唱者陆续登上了中国民歌(花儿)歌会及市县的一些舞台,成为同心花儿舞台演唱的中坚力量。后来,马剑龙结识了罗正发、苏有录、马彦朝、杨树华等老一辈花儿人,并与同心县资深花儿传承人杨登清、张伏玉深入交流,逐渐梳理清楚了同心花儿发展的脉络,特别是发现同心地区还有许多前人未曾挖掘出来的花儿小调,遂产生了编纂《同心花儿》《同心小调》的想法。
“挑上个担子浪市场,大葱换回了犁杖;‘飞鸽’捎一台收录机,新生活图一个欢畅。”这是同心老一辈花儿学者杨少青先生创作的新花儿,四个乐句一首花儿,景象真实,情感真挚,以清韵之情,朴素之美,有力地代入真真切切的体验,为同心花儿引入了全新的视野。马剑龙介绍,上世纪80年代,同心出现了新花儿的创作热潮。杨少青先生创作的花儿歌舞剧《瀚海绿歌》,正是当时同心县倾力打造扬黄灌区新气象的生动写照。其花儿曲调清新明快,尤其是唱腔中的和声,增加了情绪的厚度与气势,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荣获了1984年全区第三届民歌调研大会创作和表演一等奖。
为了整理同心花儿资源,总结同心花儿成果,形成同心花儿理论,马剑龙作为主编,历时13年编著了“同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同心花儿》《同心小调》。《同心花儿》70万字,《同心小调》40万字,列举了大量花儿、小调歌词歌调,从比较学的角度对同心花儿、同心小调把脉定位,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推陈出新,从花儿节奏、音律、句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比照,以期将两本书作为方便查阅、利于传唱的工具书。
今年4月22日,在同心县文化旅游体育广电局召开的“同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同心花儿》《同心小调》发行式和研讨会上,马剑龙和区内外等8位专家作了主旨发言和学术研讨。马剑龙说:“同心花儿是我们宁夏文化的‘土特产’,保护和传承好花儿文化,是我愿意花十几年的功夫搜集、整理和研究花儿的初衷,并把这项工作坚持下去。”
马剑龙集唱、创、谱、研、教于一身,潜心钻研宁夏花儿,以专家委员会委员、副主编的身份参与《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宁夏卷·花儿分卷》编纂工作。其中花儿歌词的分类部分,使他不仅全面接触了宁夏已有的花儿资料,还增加了许多田野调查的机会,对宁夏花儿有了更为切近而深入的了解。他与宁夏文化馆副馆长吴昕合作撰写的《宁夏同心原生态花儿田野调查的实践与启示》一文,收编于《原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2021中国原生民歌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六盘山南乡花儿,一个宁夏人不应该忽视的花儿曲种》,参加了2023年中国花儿大会,收编在中国民协主编的《第四届全国花儿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随后,他又主笔撰写了《令行天下——宁夏花儿曲令的推想》《新时空、新语境下的宁夏花儿生态》等论文。
2009年,六盘山花儿和河湟花儿、洮岷花儿联手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名录,这为花儿的传承传唱注入了新活力。
马剑龙说,多年来,宁夏花儿保持着自身的特色和传承优势,涌现出了《园子里长的绿韭菜》《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模样儿咋这么俊了》《上了高山望平川》《上河里鱼儿下河里来》以及花儿小调《珍珠倒卷帘》《扬燕麦》《放风筝》等许多知名曲目。
发扬
厚植非遗传承沃土
花儿学家柯杨曾指出:“从宏观视野看,建立在传统农牧业经济基础之上的民间花儿演唱及其口耳相传的传统传承方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和大量普及的形势下,它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萎缩,各地参与演唱的人数也在逐年减少。包括花儿在内的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
多年来,花儿不断发展,从乡间小调唱上艺术舞台,学术研究领域出现了“花儿学”。各地不断兴起的花儿文化活动,包括花儿会、非遗申报、花儿研讨会和花儿培训班等,无疑是对这种非遗文化有力的传承和保护。
“宁夏花儿纵向时间久,横向跨度大,是宁夏最具代表性的民歌品种,当前,宁夏花儿在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在人才储备、组织服务级别、政府投资力度、基层细胞建设(文化大院、传承基地)、宣传普及等方面仍需要加大力度。”马剑龙建议,加强花儿新人培养,探索创作适合青少年演唱的花儿作品,以及进一步优化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品牌建设。
“如何进一步打造宁夏花儿品牌,培养宁夏花儿人才,厚植宁夏花儿土壤,将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马剑龙说。
以撒丽娜、黄亚为代表的一批海原籍花儿歌手活跃在全国舞台上。在马剑龙看来,海原县花儿文化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和花儿积淀两个方面。海原县从娃娃抓起,精心发掘、筛选和培训,形成人才培养机制。“宁夏其他县区可以借鉴海原县的经验,蹚出保护传承花儿的新路径,筹建花儿传承基地和传承点,培养人才,让基层花儿群众有更多活动空间。”马剑龙建议,在政府层面,强化顶层设计,在民间层面,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歌手素养,唱好唱响宁夏花儿,讲好宁夏花儿故事。
吴忠市级花儿传承人马金凤说:“没有花儿新人的培养,就没有宁夏花儿的未来。我们想要形成地区性、全国性花儿的竞争力和宁夏花儿传承传唱的优势,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在培养花儿新人方面下功夫。个人认为,文化和教育两部门的联手协作,可以是培养花儿新人的工作思路和抓手。”
“在花儿作为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硬核载体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将歌会办到宁夏花儿深耕区原州区、西吉县、海原县、同心县等地;充分发挥宁夏民协花儿专业委员会、宁夏师范学院、宁夏艺校等院团组织实践的平台作用,分析和研究宁夏花儿现状,献计献策,带头实践。”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项目(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马学辉说。
马剑龙说,宁夏具有深厚的花儿土壤,当花儿传承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手里,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其保护好、研究好、演唱好、传承好,让花儿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