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石印章篆刻技艺传承人任振斌用时5年精雕细刻,制作完成90幅以先烈诗词为主题的篆刻作品,再现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生动历史、一个个鲜活真实的高尚灵魂。任振斌将红色精神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热爱,也向人们展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用心用情一刀一刀雕刻
4月2日至5月6日,“缅怀革命先烈 赓续红色血脉”任振斌篆刻艺术作品展在银川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市民、学生前来观展。
“‘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这是广州工人运动优秀领袖之一周文雍被捕后,在监狱墙壁上写下的一首不朽诗篇。这幅作品上方的绝笔诗用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作品下方周文雍与陈铁军刑场上的婚礼形象,选用木版画艺术形式雕刻拓印。大部分作品都有先烈肖像印,用崇敬的心刻出革命先烈的精气神。”展出现场,任振斌向观展者逐一讲解篆刻艺术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诗词内容、篆刻基本技巧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精神,激励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展出的这些作品按时间顺序篆刻而成,文字采用了甲骨文、大篆、小篆,学习古代玺印、秦汉印章、历代篆刻艺术的创作风格,还借鉴碑刻、瓦当文、古砖文、铜镜铭文的艺术形式,时间跨度从1925年至1945年。每当一枚印章篆刻完成,我的心情都无比激动,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有时刚离开工作室,又忍不住跑回去再研读、修改或重新设计,直到满意为止。”对任振斌来说,展出的每幅作品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有志未能伸,此生空热心中血……”在《1926年11月熊亨瀚自挽联》作品前,任振斌读着读着,热泪盈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幅作品刻的是李大钊名言,对大家来说耳熟能详,我选的字体强劲有力,用篆刻形式刻出两份放在上面,就是想把李大钊的气势表现出来。”任振斌动情地介绍。
5年来,任振斌用心用情一刀一刀雕刻,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纹路和情感,有时刻着刻着眼泪就会在眼眶里打转。“说实话,创作过程很艰辛,有时一刻就是一天,疼得胳膊都抬不起来。”任振斌回忆艰辛的创作过程,历历在目,仍感自豪。
从小崇拜革命英雄
任振斌,1972年出生,西吉人,是六盘山区木版年画“戎义兴”年画作坊第六代传承人。“我从小就崇拜革命英雄前辈,长大后萌生了强烈的想法,一定要把他们的诗句和形象用绘画、篆刻等形式表现出来。”在任振斌的记忆中,剪纸、刺绣、印画,母亲样样在行。由于从小受到熏陶,读小学时,任振斌就喜欢在木板、砖块上画雷锋头像、刻花草。他将锯条磨成“小刀”,一两天便能完成一件作品。老师看到后,总是诧异地问他:“这是你做的?”为此,任振斌还得了个“能儿”的外号。
高中毕业后,任振斌跟随中建三公司到湖北荆门工作。“当时住在郊区,别人休息时,我步行10多公里到荆门市中心的图书馆买篆刻绘画的书籍。那时月工资90多元,给家里寄一部分钱,剩下的用来买书。”任振斌说,“有一次逛街,看到一位老艺人在刻章,我就仔细端详他怎么拿刀、如何用力,学会门道和诀窍后,自己试着创作篆刻作品,并且进修深研,作品图片在建筑行业报刊上陆续发表。”
2004年,任振斌辞职来到银川。2006年,镇北堡西部影城建设的北方小城镇招募民间艺人,他欣然前往,自此开始专职从事印章篆刻,为全国各地游客展示篆刻技艺。
2008年,任振斌又研究学习印刷技艺。在牛达生、李范文教授的传授指导下,他全面掌握了木活字印刷技艺。他的作品先后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国元素”之宁夏文化周展示、赴老挝进行文化交流。经过多年整理雕刻史料、寻访传承脉络,2019年,任振斌将贺兰石印章篆刻申报为非遗保护项目。
红色传承仍将继续
“从2019年开始创作到今年4月举办专题展览,终于完成用篆刻方式崇敬先烈的心愿。”其实,许多年前,任振斌就喜欢雕刻毛泽东诗词、方志敏等革命家诗词,只要看到感动处,就想刻出来。
2019年,任振斌偶然购得《重读先烈诗章》,读着读着就产生念头:“我要以革命先烈诗词作为主题系统刻出来,并按年代制订一个长期创作计划,在不断变化调整中丰富内容。用篆刻表现不出革命诗词震撼力,就选用碑刻和瓦当,让形式与意境结合,展示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这本书中选编100位烈士诗歌,他从中选取90位烈士诗篇,先用5年制作出来。
此次展出的《先烈诗章铭金石》系列篆刻作品是一项综合性艺术创作,任振斌学习历代名家篆刻艺术风格,利用大篆、小篆、甲骨文,应用版画、印刷雕版、先秦铭刻、汉瓦当文、传统图案等形式创作突出主题。经多年钻研,任振斌形成朴拙自然、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他雕刻的印章既有金石韵味,又富有文化气息。国家级非遗项目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人闫森林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创作5年举办专题展览实属不易,展览主题鲜明,视觉效果非常好。非遗传承人就要有专注做事、吃苦的精神,才能将非遗发扬传承下来。”
抚摸每一幅作品,任振斌满怀深情:“5年坚守创作,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会将更多革命英烈故事用雕刻形式展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