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下一篇

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区情研究中心

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跃迁,历来与科技创新活动密切相关。作为以创新为根本内核和重要引擎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进阶对于科技创新有着天然的强烈渴望和诉求。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疏通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卡点、堵点,将成为促进宁夏新质生产力涌现的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任务。

健全完善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体系。当前,宁夏应围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目标和总体布局,遵循科技治理规律和创新发展规律,将党委、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公众纳入科技创新网络,形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一是加强党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抓战略、抓体系、抓规划、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为优化科技创新治理格局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二是提升政府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按照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要求,从直接管理具体项目转为主要负责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政策、布局、评估和监督等工作,加强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推进自治区、市、县(区)三级科技创新管理总体布局与科技创新实际工作的有机融合,围绕创新链构建一体化的管理服务体制,大力推进“互联网+”科技创新政务服务,兼顾“行政减法”与“服务乘法”,以改革提升政府科技创新管理服务整体效能。三是充分发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主体作用。牵引、支持宁夏各类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新要求新场景新任务,逐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尤其要注重支持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排头兵和组织者牵头重点科技专项,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标准化合作,加快构建“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协同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同时有效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主动打破信息差,让实验室科创资源与宁夏产业创新资源深度融合。四是引导社会公众有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提升社会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建设自下而上的信息交互平台,加强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为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民意基础。

持续优化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宁夏需精准对接国家发展政策,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研究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务实管用见效的科技创新举措,探寻以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要以科技政策创新为引导,围绕全链条创新生态塑造,在创新载体建设、科技企业引育等方面完善扶持政策,推动现有创新政策整合集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为精准明确的政策支撑。同时应持续跟踪宁夏各类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情况,设计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政策评估机制,加强对政策执行绩效的评估和监督,确保科技创新政策的有效实施。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解决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一方面,整合全区科技创新资源,构建高能级创新型平台网络。为了避免创新资源分散、零碎、重复和低效配置的问题,将宁夏有限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于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应尽快谋划筹建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自治区级实验室,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能力。另一方面,适时成立自治区级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汇聚全区最新科研成果,对技术创新成果给予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增强其产业升级支撑力和推动力,并快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技术市场交易监管力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活动,加大知识产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提高损害赔偿标准,完善权利人快速维权机制,切实建构执法有力、服务便利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保护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四是优化科技创新东西部合作机制。宁夏应以高水平建设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为契机,以政府间协议的方式与东部发达地区建立更为紧密的跨区域技术合作研发关系,采用灵活的项目组织方式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平台建设、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做实合作,提升东部地区前沿性、突破性技术向宁夏流动扩散的效率,为宁夏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要素保障体系。不断强化优化宁夏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保障与高效配置,推动人才、资金、科技基础设施等各类创新要素向创新主体集聚,将社会资源和市场要素统一到构筑新质生产力这一主线上。一是建设区外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区内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双通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全方位、可持续的人才支撑。首先,紧紧围绕宁夏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领域的创新需求,找准引才聚才的制度良方,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团队、应用型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家的引进力度,提高引才精准度和产业适配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一体部署,有效补齐宁夏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不强、紧缺人才不够的短板;其次,针对科技创新人才领域、类型、发展周期,制定动态的本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探索平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目的性与人才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制定出台更加公平、透明、完善、具有人文关怀的人才培育发展政策,扩大本土高质量科技后备人才资源优势,从根本上破解宁夏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活动持续开展。二是着眼企业科技创新的前瞻性需求,建立与企业创新需求相适应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保障。首先,成立政策性创新融资担保公司和政策性创新征信服务公司,同时引进区外的专业投资机构不断充实创投体系,设立创新投资引导基金。其次,整合银行、创业投资、保险、担保及科技金融中介服务等金融资源,构建覆盖科技创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资金需求的融资服务系统。积极推进科技金融体系改革,完善相关金融政策,支持企业以知识产权进行质押贷款,扩大创新保险服务覆盖面,设立企业创新风险补偿基金,通过风险共担模式,为企业创新失败提供风险补偿。三是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集群。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以自治区级设施为主体、地市自主筹建为补充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集群。同时,积极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立公开、公平、开放的设施使用申请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针对企业科研需求的成果保密机制,鼓励企业申请和使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执笔:刘雅静)

--> 2024-05-20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区情研究中心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0727.html 1 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