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台接地气、聚人气的“村晚”,处处涌动着乡土宁夏的烟火气息、文化脉动和生机活力。
台上操着方言,说着家长里短,台下阵阵欢呼,倾情互动,在“红色美丽村庄”北村的广场上,村民演村民看,“村晚”处处显“村味”。
乡村面貌换新颜,我用快板夸夸咱家乡,在薛庄村“村晚”现场,农民张军平登台唱主角,自己演自己,村民日常的生产、生活,就是最好的节目。
“村晚”为啥能火?火在村民当主角,火在群众对乡土文化的热爱,火在以文化下乡促农旅融合。“村晚”的走红出圈,更离不开文化的点缀。无论是北村厚重的红色文化和红色基因,还是薛庄村“田园乡村、住百美民宿、观满天繁星、游七星美景、品舌尖美味”的美丽新农村场景,抑或方堡村的百年梨园、特色小吃、非遗文化,都可以让来这里的游客找到心之所向,或醉心诗意田园,或沉浸红色文化,或体味多彩民俗、寻味乡间美食…… 行走在村子里,处处是景,心中的乡愁不断被唤醒,让游客在一趟“轻旅游”中收获满满,留下一份独属于自己的乡土回忆。
乡村振兴,关键看人。北村、薛庄村、方堡村春季“村晚”的火爆,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的人气离不开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供给。实际上,“村晚”辐射带动旅游的后劲很足。“五一”期间的方堡村,尽管下着雨,仍然吸引了3000多名游客慕名来此。“村晚”现场,方堡村张学云的海原牛杂火到不够卖、村民张小龙的烧烤3天收入3万多元,再到全村200亩头茬韭菜现割现卖一售而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村晚”搭台经济“唱戏”确实可行。也让我们更加期待和思考,随着“村晚”走红,如何让文化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源于土地的艺术,才最具生命力。”在乡村振兴大图景上,“村晚”是一扇窗,透过它可以窥见乡村文明新气象。一场场富有仪式感的“村晚”,恰恰折射出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更高质量文化生活的热切需求。只有激发乡村文体活动的内生动力,让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主动参与,才能增强乡村文化感召力,增强农民获得感。热闹的背后,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让“村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传承乡村文化、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才能释放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充沛活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