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让世界听见宁夏的声音

本报记者 朱立杨

首都五月,草木葳蕤,繁花似锦。

5月20日10时,北京西长安街11号,国务院新闻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进入“宁夏时间”。

与时代共进,与祖国同行。这一刻,“西部宝地”璀璨亮相,“一河三山”热情激扬,“塞上江南”风光尽显……在发布人和提问者的活跃互动中,充满生机活力、全方位跨越提升的宁夏跃然眼前。

闽宁协作实现百万人口移民和百万人口脱贫“两个百万”目标;从“水源头”到“水龙头”全面管控,加快“四水四定”示范区建设;采取非常举措、支持非常产业、实现非常发展,全力打造“中国算力之都”……

一问一答间,勾勒着塞上儿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景。

新能源利用率连续5年超97%,源源不断的“宁夏绿电”点亮了东中部地区的“万家灯火”;酒庄酒产量上升到全国第一位,每2瓶国产酒庄酒就有1瓶产自宁夏;用好“一带一路”这个最大机遇,持续扩大“朋友圈”……

娓娓道来中,折射出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的万千气象。

(一)

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发布会上,持续刷新的数据,显示出经济运行的强劲脉动,标注出宁夏各项事业发展达到的全新高度。

今年一季度,宁夏GDP增长5.8%,增幅连续8个季度保持在全国前10名。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的增幅分别晋升到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

何以守正创新?何以行稳致远?

宁夏的回答是,向“新”突破,向“实”用力,向“数”拓展。

把“煤”变成“油”化成“丝”,将“不可能”变为“可能”。宁夏现代煤化工产业建成规模已超过3000万吨,其中煤制油连续3年超过400万吨,居全国首位。煤制烯烃产能470万吨,占全国的五分之一。

以科技创新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宁夏生产的单晶硅棒、传动减速器、工业蓝宝石等一批先进技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叫好又叫座。智能铸造、智能仪表、智能机床等高技术制造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准确识别“新”的“坐标定位”,深刻把握“新”的丰富内涵,宁夏将数字经济作为第一增长极,建成西部唯一的算力与互联网交换“双中心”。亚马逊、中国移动、美团等100多家企业在宁夏建设或使用数据中心,量子+工业互联网平台、线上算力产业园等建设加快推进。

(二)

这是宁夏,这是不一样的宁夏。

开创经济繁荣新局面,续写民族团结新篇章,绘就环境优美新画卷,创造人民富裕新生活,宁夏干部群众全力以赴、久久为功。

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上持续发力。

宁夏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以“六新六特六优+N”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持续加速传统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设。

在深化改革、革故鼎新上持续发力。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秉持“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大竞争力”,宁夏始终把企业家当自家人,把企业事当自家事,让各类经营主体和企业用脚“投票”,营商环境评价、民间投资增速和比重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今年,宁夏在全国率先系统集中推出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项机制”,着力解决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突出问题,多措并举让企业家舒心办事、安心发展、放心投资。

在团结奋斗、同心同向上持续发力。

作为民族地区,宁夏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贯彻到全区各项工作之中,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市县两级全覆盖,“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已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凝聚起了“建设美丽新宁夏 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共识与合力。

向“绿”转变,向“融”深化,向“质”笃行。奔跑的宁夏,一刻未歇。

作为全域实行“四水四定”的试点省区,宁夏率先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围绕节水、治水、用水,确定40项评价指标、80项重点任务和100项水利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到2023年年底,全区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前完成了“十四五”目标。

第一个创建“互联网+城乡供水”示范区、第一个与黄河流域上下游省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第一个实现了跨省域水权交易……宁夏“四水四定”标志性成果丰硕。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宁夏每年把80%左右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全体居民收入连续2年跑赢GDP增速、超过全国平均增幅。全区总人口连续10年保持正增长。

去年,全区新增教育学位3万多个、医疗床位2000多张、新市民住房2万多套,育儿补贴政策实现全域覆盖。

“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建成,进一步提升了宁夏人民的生活品质。

(三)

黄河之水天上来。

大河汤汤,黄河在宁夏境内流经397公里,成就了宁夏独特风骨和别样风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因此也有人说,宁夏“一半是繁华、一半是沙漠”。

围绕食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宁夏全面实施“文旅创新升级工程”。随着沙经济、沙产业和沙旅游的加快发展,“一半沙漠”也创造出了别样的“繁华”。

夜幕降临的时候,在沙坡头景区的沙漠酒店和沙漠主题度假中心,游客可以一边舒适地体验沙疗沙浴,一边仰望天空、思接千载。

九渠奔流、百塔林立、山河壮美的“黄河大峡谷”,水沙相依、鱼鸟共生、碧波万顷的“沙湖”……翻开“宁夏二十一景”,黄河元素、黄河故事、黄河文化贯穿其中。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

作为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区,唯一全境列入“三北”工程范围的省区,宁夏全力打好黄河大保护持久战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进出,820万亩荒漠化治理任务将提前3年完成。

潮头登高再击桨,无边胜景在前头。

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牵引,宁夏将加力建设国家新能源综合示范区、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世界葡萄酒之都和中国算力之都,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为谱写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作出宁夏贡献。

--> 2024-05-22 本报记者 朱立杨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1133.html 1 让世界听见宁夏的声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