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他们对长城有个“城”诺

本报记者 王 刚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深刻阐释了长城的独特价值和守护好长城的重大意义,勉励大家“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财富世世代代传下去”。

宁夏,素有“中国长城博物馆”之称。国家长城资源调查确认:宁夏境内长城遗迹总长度为1500多千米,可见墙体约为1038千米,穿越宁夏19个市(县、区)。从六盘山到贺兰山的一条条长城遗迹,像一部中国长城通史,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保护好、传承好长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宁夏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责任。

在宁夏,有这样一群平凡的人,他们生活在长城脚下,怀揣着守护家园的梦想,用脚步丈量着长城的长度、历史的厚度、文明的广度,他们就是长城的“守护者”。他们中大多都是朴实的庄稼人,生长在长城脚下,对长城感情深厚。为守好长城,他们劝退羊倌,怒怼乱扔垃圾者……他们工作艰苦,然而,最让他担心的却是自己干不动的那一天,谁来守护这里:“这段长城‘住’在我心里。”

数千年间,位于宁夏的长城凝望过秦汉的明月,也承受过唐宋的风雨,默默守望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某种意义上长城已经不止于地标符号。在这些长城保护员眼里,长城不再是“沉睡”的世界遗产,早已经成为向国内外讲好中国故事、宁夏故事的“鲜活”载体,修缮好、保护好长城,是他们对长城的“城”诺。

--> 2024-05-23 本报记者 王 刚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1176.html 1 他们对长城有个“城”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