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产业对路 幸福叩门

本报记者 杨 超

“去年咱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虽然过了100万元,但是村上还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实体经济支撑,这是村上发展的短板。今天让大家来,就是想请大家集思广益,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把咱们村的乡村产业发展起来。”近日,银川市兴庆区通贵乡通北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军召集村“两委”班子成员专门开了个会。

“发展养鹅项目不错,投资的人力物力成本小,鹅肉、鹅蛋都可以卖。”通北村党委副书记马风侠建议。

“村上闲置的养牛场可以租出去,招商引资。”通北村副主任金建军说。

“还是重点发展蟹田米加工产业?我们有土地,还有村民懂技术,市场销路也广。”经过通北村集体会议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发展蟹田米加工项目。

“项目定下来,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要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用产业带动村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马学军说。

据了解,为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模式较传统的问题,通北村结合村情实际,多方筹措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银川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等200余万元,并成立了“兴庆区贵祥农副产品经营专业合作社”,流转了400余亩土地。同时,为做强做优产业振兴,通北村还积极发挥基层党支部带动引领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立在产业链上,由村干部直接参与种植和管理,先后调整了优化种植结构、拓展了产业链。

5月20日一大早,通北村的蟹田米种植区已经热闹起来,村队干部和志愿者为了丰收的希望而努力着。

挖渠、平地、选种、育苗、放水、插秧,蟹田米加工厂项目也在加紧施工中,“农村要致富,产业要先行,我们村将紧抓蟹田米加工厂建设,持续做好后期稻田的管理,通过‘支部+合作社’模式,争取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帮助村民提高经济收入,也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学军说。

--> 2024-05-24 本报记者 杨 超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1442.html 1 产业对路 幸福叩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