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重大而又光荣的使命和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教师节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丰富内涵的深刻阐释,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广大思政课教师要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信仰之维:胸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解决学生理想信念问题。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只有首先在思政课教师心中扎下根,才能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这明确了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中政治要强的核心内涵,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既是对思政课发展和自身专业发展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又是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思政教育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递者,还应具备国家层面的志向抱负,胸怀“国之大者”的理想信念,将自己的教书育人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奋斗目标及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以铸魂育人、爱国报国为终身奋斗目标和毕生精神追求,涵育与时代同行、与家国同心的深厚情怀。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对所讲课程的内容高度认同,才能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马克思主义者所坚守的价值理念。只有在理想信念这个根本问题上执着坚定,才会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项重大使命中矢志不渝,才能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开好思政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装进头脑、浸入内心、融入课堂、讲给学生。
德行之维:涵养“身教躬耕”的道德情操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给学生心灵种下真善美种子的重要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涵养自身“身教躬耕”的道德情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作为思政课教师,尤其应注重立德修身,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身体力行、躬耕教坛,在思想品德、为人处世方面起示范引领作用,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引路人。立德树人,就是要以德立身,师者要用高尚的德行内化和完善自己,将自身修养作为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立德树人,就是要以德立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领和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不仅传授知识还教做人道理;立德树人,就是要以德施教,在教学中为学生注入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科学精神、创新思维,让教学有思想、有灵魂、有追求,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学识之维:扎实“博学多能”的学识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专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量多面广,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的知识视野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丰富结构。在教育教学上,既要善于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中汲取丰厚滋养,也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教师要有历史视野、国际视野、全球眼光和人类情怀,对国际事务、社会现象和历史规律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在历史时空和纵深世界的比较中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认清历史主体、洞察历史规律。思政课还要有“温度”,挖掘教学内容的情感要素与情感内容,运用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真挚的感情,创新思政课话语表达,打造实境式体验的“行走的思政课”,实现从“干巴巴的讲解”向“热乎乎的教学”转变。面对社会的加速变迁和各种新知识的快速涌现,思政课教师必须秉持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着力提升个人学识修养,提高教学专业本领,更好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
情怀之维:葆有“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就不可能成为好教师、大先生。师者之仁爱,是源自真心,不求回报,不世俗不功利;师者之仁爱,是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甘愿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基石;师者之仁爱,是胸怀天下,勇于担当,乐教爱生,无私奉献,为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呕心沥血、全力以赴。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与责任的,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正因为乐教爱生,很多教师才有了用一辈子备一堂课、用一辈子在三尺讲台默默奉献的力量。知识不只在于它精深,而在于它亲切,一定要在学生心灵的土壤里,让真善美扎根。仁爱是孕育个体成长的基础形式,也是孕育个体成长的生命本色;奉献是默默付出、甘为人梯、不计回报,以更伟大的情感构筑教师之爱的底色。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唤起个体生命向着周遭世界的开放性,孕育个体积极乐观的生命体验,激励个体思维、激活个体心智,促成个体成长与成才。
(作者单位:宁夏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