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模式,强调在“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念指引下,将管理、教育、服务等力量下沉社区,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在党建引领下,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既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创新育人模式、丰富育人载体、拓展育人渠道的现实需要。高校应坚持党建引领、党委统一领导,整合多方力量、创新育人形式,在有机融合、充分互动中深化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实践,切实将学生社区打造成为学生党建前沿阵地。
党建领航把舵,绘好学生社区建设蓝图
深化“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实践,需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将育人力量与育人资源汇聚于学生社区,优化学生社区建设顶层设计,保障协同育人顺利落实。
高校党委应重视学生社区建设,由校党委常委会负责统一规划、统一指导,保障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方向的正确性,坚守政治底线。在具体落实中,要将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纳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体规划中,强化全校师生对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认同感,从宏观层面把握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实践。在此基础上,制定学生社区建设阶段性目标,明确任务清单、职责划分。
构建严密的组织体系,在整合多方育人力量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扎实推进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以学生会、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社区监督委员会等为基础,自上而下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以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与人员配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管理和服务。具体而言,在建设学生社区党组织时,高校可构建院系、班级、宿舍纵向管理体系,成立学生社区党员工作委员会,负责各项具体事宜;在建设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党员的培育工作,由学生会作为学生社区的代表组织,充分发挥引领性作用;立足学生社区建设发展实际,构建志愿者服务队、监督委员会、学生社团等多组织互动协同的体系,重视各部门与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协调;精准对接学生主体的实际需求,在相互配合中持续提升学生社区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协同育人实效。
创新载体形式,全面服务落实协同育人
党建活动形式直接影响着党建引领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实践效果,需要高校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党建形式,以多元化党建活动实现党组织服务在学生社区的全覆盖。
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党建形式,提升党建服务育人实效。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创新党建形式、拓宽党建范围,利用新媒体运营加强党建宣传、深化师生互动,以情景体验提升学生主体参与感与学生社区成员满意度。例如,高校可从大学生日常接触的各类新媒体平台入手,申请学生社区党建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短视频官方账号等,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发布、互动答疑、后台维护等工作。通过宣传党的思想、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将党建工作落实到学生社区的方方面面,密切党建服务工作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丰富党团组织实践活动,深化协同育人影响。学生社区实践活动是高校创新党建形式的重要渠道。为落实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机制,高校可在学生社区党团组织的带领下,组织多元化实践活动,以“党员服务点”联系学生,倾听学生意见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系列读书活动引导学习“红色经典”、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以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增强党员的责任担当。例如,在重大节日、时间节点,基层党组织可以组织、开展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公益服务、法律援助、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社区中树立学生党员良好形象,营造健康和谐的学生社区文化氛围,形成党建引领下学生社区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激活学生力量,深度参与实现全面发展
党建引领下“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实践效果的深化离不开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为此,高校需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凝聚学生、服务学生为工作导向,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评价为工作重点,将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渗透于学生全面发展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
各类育人主体积极引领,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开展社会实践、落实自我教育中,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尤需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学生社区各类育人主体应加强对学生主体的引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实践技能等,结合各类协同育人实践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觉承担学生社区管理服务职责。
学生主体自觉参与,树立主人翁意识。学生主体应转变自身理念,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主体地位,在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管理和建设实践中,自觉接受各类育人主体的引导,主动向优秀党员看齐,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发现自身价值,为学生社区贡献主体力量,在不断激发社区活力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K23YG321029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