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在《从哲学之美到实践之美——读郭文斌 中国之美》中,李一鸣先生表达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必要性。
安详、安宁、安静的文字,传达的是宽和、平和、中和的精神,也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道。传播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智慧、理念、精神、气度、气质、神韵。
母亲的一生平凡而伟大。她虽不能识文断字,却通达事理,虽仅能温饱,却乐善好施,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全力而为,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以至于现在还时常被村里人提起。
老巷子,老磨坊、老水井、砖雕照壁、土羊圈等乡村老建筑,最大限度地留存着历史生动的人文气息;以庭院为单元布置的书法、绘画、剪纸、刺绣等“非遗”展示更加彰显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客栈、茶馆、酒吧续写着现代人的生活气息。老巷子抒写的“自传”,激活着一批又一批游子温暖的记忆。
读书,是最美的生活方式,能带给人力量,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在你感到疲惫时,读书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书中那些励志的人物会使你感到精神振奋。在你情绪低落时,书中那些优秀的人物会催你奋进。品味他们所说的话,你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
歌以咏志,文为心声,种种意象丰富而美好。
且看,“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且看“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且看“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且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这些深沉的生命感悟与际遇感叹,少不了书籍的滋养、智慧的启迪。
通过读书与写作,有人拾级而上,有人却走下坡路。
为什么?前者靠近的是经典名著,汲取的是正能量;后者被糟粕所吸引,吸收的是糟粕。
读书,是把生命中的寂寞,换成享受的时刻。
读书是好事,但要有所取舍。
读劣质的书籍,会给我们的思想和灵魂披上劣质的衣裳。荒废的是学业,浪费的是时间,退化的是思维,消磨的是理想。
读优秀的书籍,如同潜移默化地浇灌,使心灵之树得以生根、发芽、伸展、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