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丰富。物质方面,我们似乎并不缺少什么;但在精神方面,我们的追求更应该“高端”一些。在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中,我认为读书才是人生最美的生活方式。
多读书,能使人精神更充实。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全面解决,那时的人们思想单纯,一首平淡的歌可以唱得兴高采烈,一本小人书可以读得如痴如醉。几个哥哥爱读书,因而小时候我家里积累了不少书,有《三侠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封神演义》等。正因为有了这些书,我从未觉得孤独。读完自家的书后,我就去和别人换着读,然后把读过的书讲给伙伴们听。我对书中的内容“添枝加叶”,他们也毫不知情,还带着好奇与钦佩的眼神听我讲述。上学的路上,农忙的间隙,尤其是下雨天,我总是埋头于书中的世界,度过了平静的童年。看到现在不少青少年不肯读书,痴迷于电子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我真是替他们感到遗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的知识包罗万象,是一笔珍贵的财富。国际时讯、名人轶事、自然花草、健康美食、科技军事……只要勤于翻阅,就能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为什么有些人谈吐不凡,出口成章?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豪言横扫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钱钟书,一读书就醉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嚼辣椒驱寒以读书的鲁迅先生等等,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不必头悬梁,锥刺股,像古人一样夜以继日地苦读。只要能做到博览群书,一定能受益终生。就我而言,不仅从书中知道了很多历史、文学知识,名人背后奋斗的艰辛历程,也了解到不少自然花草的神奇习性,懂得了一些军事知识和养生习惯。回顾我的读书旅程,可谓收获满满。
读书能带给人力量,这种力量是无穷的。在你感到疲惫时,读书是最好的休闲方式,书中那些励志的人物会使你感到精神振奋。在你情绪低落时,书中那些优秀的人物会催你奋进。品味他们所说的话,你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力量。你会发现,相比他们,你暂时遇到的挫折根本不算什么。
我曾经一度抱怨工作的辛苦和琐碎,可是,自从去了一趟西吉县,偶遇一位盲人按摩师,得知他的感人事迹后,我发现自己太矫情了。他可以免费为客人尤其是中学生按摩,只要能为他读一段书就行。他说,听书能给他带来力量,没有书的日子他的眼前是一片黑暗。在微信群里看到他的诗作,我大为惊讶,自愧不如。难怪一位文友热情地赞颂他:“有的人失明了,但他的心里依然亮着……”其实,《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翻阅这些杂志时,总能看到不少感人的事例,使人产生共鸣。
读书还能使人找到快乐。堂吉诃德的滑稽可笑,苏东坡的豁达乐观,大观园里众人的赋诗吟对,无不使人感到读书的有趣、轻松。我的床头总摆着几本书,诗歌、散文、小说都有,每天早起或睡前都要翻一两页。如果看了这本不看那本,就觉得留下了遗憾,仿佛那本没看的书会“提意见”。
当我看到余光中描写同寝室的人被蚊子叮咬,一骨碌坐起来,口中骂着“格老子、龟儿子”的片段时,不由一个人笑出声来;读到汪曾祺描述花鸟虫鱼、湖光山色时信手拈来的文字,内心由衷地叹服。“老头子”偶尔随意的一笔,透露着幽默与睿智。他的小说《异秉》与《受戒》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虽然我已到中年,但回头品读曾读过的经典名著,又多了一些理解与感悟。莎翁的华丽语言,曹公的天才构思,孙犁的清新自然,路遥的温情叙述,这些文学巨匠如同天上的明星,闪耀在我的心中。
读书,是人生最美的生活方式。无论你端坐、仰卧、站着或是趴着,只要手中捧着一本书,就是最美的姿态。而你,无疑也是芸芸众生中最美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