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杨和镇村支书的“多维画像”

本报记者 马 忠

东全村变了。曾经的落后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乡亲们说,村上能有今天的变化,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马吉荣的操心。

4年前,永宁县杨和镇东全村村党支部书记马吉荣就定下一个迫切要实现的“小目标”——村里的残疾人要被重点照顾,让他们的生活不仅过得去,更要过得好。

这几年,在马吉荣多方奔走和积极协调下,村上先后设置了20栋“爱心温棚”,挂牌建立起残疾人产业扶持基地,村上有劳动能力的残疾家庭每户分1栋温棚,每周马吉荣都会组织大家参加一次劳动“打卡”,年底共同参与利益“分红”,温棚收益的60%分配给残疾家庭。去年,东全村持续扩大温棚基地规模,通过“支部+基地+特色种植+三类人员”的模式,引导困难群体在本村择业、就业、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对我而言,能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人生的最大荣誉。”马吉荣说。

在杨和镇,像马吉荣一样的村干部,每天活跃在田间地头、农户院落,在群众眼里他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以多维度“画像”让群众百姓的幸福生活“枝繁叶茂”。

“不用出小区就能打打乒乓球、唱唱小曲,生活越来越美了!”王太村是一个搬迁上楼村,服务小区居民成了村党支部没见过也没干过的“烫手山芋”。

为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以来,王太村党支部书记于建军带领村干部统筹各方力量,积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党员服务责任区,利用闲置车棚打造“阳光·家睦邻驿站”一站式便民服务站,开展“主动上门服务”活动,通过“送政策”“送温暖”“送法律”进小区,大力宣传创业就业、民政救助、社会保障等政策,将网格化党建活动融入日常实际工作中,以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方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35余件,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老乡,你对咱们农房改造项目还有没有什么意见?”自从纳家户村农房改造工程确定实施后,村“两委”每天走访入户,了解村民所想。除此之外,村党支部还组织村队干部、村民代表赴银川市兴庆区大新镇塔桥村、吴忠市红寺堡区朝阳村等地观摩农房改造示范点,让村民切身感受到农房改造项目的好处,成功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进一步推进农房改造工程的进度。“新房子看着就很干净整齐,部分村民看着‘眼热’,也申请改造。”现如今,纳家户村农房改造一期项目已经完成,村民们看着崭新的房子欣喜不已,纷纷从“隔岸观望”的“旁观者”变为跃跃欲试的“跟风者”,对自己家的房子能够赶上这波农房改造的“东风”欣喜不已!

“有事找支书”已成为村民们的口头语,村民们朴实的赞誉,在杨和镇各村的党支部书记心中尤为珍贵,“这些事都是咱们分内事,必须做好。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多大劲,咱都使出来!”

--> 2024-06-04 本报记者 马 忠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2777.html 1 杨和镇村支书的“多维画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