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时间:2024年5月30日
地点:闽宁镇玉海村
小满刚过,玉海村云白草青。
村路两旁的地里,芹菜长势喜人,随风摇曳的叶子像是绿色湖面上的波浪。
5月30日9时,村口有两三个菜摊,两三村民坐在凉棚下摆弄着白菜和西红柿。路上行人寥寥,风拍打树叶的声响十分清晰。
“你来啦,先坐。”走进村委会,马德林招呼着记者,虽然是初次见面,却熟悉得像是自家来了亲戚。他是最早一批来到玉海村的移民,2023年退休后被返聘回村委会做报账员。在这里生活了近30年,村里的历史和现状都一清二楚,像是行走的“村史馆”。
“马叔,村里这会儿好像没什么人啊?”
“都上外面干活去了。”马德林说,“现在村里男人都出去跑运输,女人收拾完地和牛羊,早上5点就出去干活了,下午才回来呢。”
马德林告诉记者,玉海村是纯移民村,村民大多由海原县自发移民而来,现在主要有种植、养殖、劳务输出和运输4项产业,村民不是在地里忙,就是在外面忙。
“走,我带你去看看村里。”商业街、学校、农田、温棚、小院……村里基础设施齐全,路面干净宽敞,偶尔遇到坐在路旁晒太阳的老人,脸上也都洋溢着微笑。
下午3时,2辆中巴在村口停下,是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回来了。“走了噢,田大姐!”她们离开前都会回头和车旁的人打个招呼。田宗秀今年54岁,村里记得她名字的人很少,几乎都叫她“田大姐”。
13年前,田大姐和丈夫从海原县搬到玉海村,为了供孩子上学和置办家当,借钱又贷款。负债的石头压在身上,夫妻俩除了种地还四处打工。这样的生活维持了5年,到儿子开始工作,田大姐终于摆脱负债,开始赚钱了。“当时有老板看我干活利索,问我能不能多拉点人。”从那之后,因为性格爽快,对一起务工的村民也很照顾,给田大姐介绍农活儿的人越来越多,想跟她一起赚钱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今,田大姐成了玉海村的“劳务红娘”,平均每天张罗村里200多名妇女到周边的菜地、温棚里干活。捆白菜、种辣椒、绑西红柿……哪里有活儿,田大姐就带大家到哪里。
回到家,田大姐喝了口水的工夫,微信上就多了20来条未读消息。村里的活计在田大姐的手机里分发派送,“干活呢么,摘柿子”“菜地里要人”……虽然不识字,但语音和视频她都玩得转。“回来就得结工资、安排明天的活儿,忙到晚上10点才闲呢。”田大姐边翻手机边跟我说。
采访结束时,记者加了田大姐的微信,刚离开院子没多久就收到了她的语音:“你也是要干活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