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要更好完成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大学的鲜明政治属性,就要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全面领导,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以党建引领立院,以“党建+”融合模式,强化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
以“党建+队伍建设”打造高标准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实践、指导工作,筑牢共同理想信念根基,持之以恒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具体而言,学院可围绕“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教书育人楷模”等先进事迹进行重点宣传并组织学习,通过定期树立先进党员教师典型,结合业务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闭环听评课、示范课堂、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学竞赛等活动,在思想政治上积极引导提升、在业务知识上共同学习进步、在教学技能上共同切磋提高、在工作生活中互相关心鼓励,把普通教师培养成骨干教师,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教师,让先锋模范时刻引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增强师德宣传、创新师德教育,建立师德考核、强化师德监督,加强师德激励、严格师德惩处等制度措施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从根本上遏制部分教师理想信念模糊、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的现象发生,以筑牢思政教师的思想政治防线。
以“党建+课程教学”占领新高地
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以政治引领促理论素养和教学业务提升,紧扣“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要求,将理论教育融入集体备课和课程教学,促进党员教师“强理论”与“正史观”双效提升,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同时,要将思政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党的创新理论微课、党史学习教育慕课、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重新定义思政课的“打开方式”,以增强思政课的感召力和吸引力;要科学把握学科建设规律、课程开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拓展讲授知识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讨论,深入思考知识内在联系,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不断提升点头率、回头率,让思想政治课触及学生心灵;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积极创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课堂、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微宣讲视频,以聚焦立德树人主旋律,实现党建与课程建设发展同谋划。
以“党建+科研创新”再上新台阶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将理论研究与科研创新相融合,按课程方向组成党员学习小组,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以党建促科研,以科研助党建。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以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及时做好相关理论研究和阐释。要积极开办新时代大讲堂,通过举办学术会议、学术研讨等,搭建研究基地与研究智库,鼓励师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或思政课程建设等相关的学术研究,打造理论创新的高地,实现党建与科研的平台融合。同时,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及党的创新理论,积极设立科研基金项目,大力组建攻关科研团队,支持相关学术著作出版,以孵化学术成果,推动“党建+科研创新”不断凸显新成效。
以“党建+实践教学”构建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通过主题党日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融合,以主题党日活动、红色基地为载体,组织特色主题教学实践,构建“大思政课”新模式。可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赴延安、井冈山、遵义、重庆等地开展红色主题实践研修活动,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等主题的校外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社区、企业、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联结,让思政课程更接地气,更富亲和力、吸引力;可组建党建导师队伍,开展红色专题讲座、红色电影展播、红色经典诵读等实践活动,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想引领功能,有效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感染力、鲜活力。
以“党建+管理育人”迈向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牢固树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觉悟认识,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鼓励党员教师做管理育人先锋模范。要确保党员教师将育人职能贯穿工作始终、覆盖全校各专业班级,克服思政教育中“教书”与“育人”两张皮现象,达到思政工作有的放矢,使育人效果“亮”起来,实现教师管理的规范化;要定期开展“三会一课”,规范其准备、流程、主题、记录、报备、反馈等事项,制定党支部工作考评办法,积极构建党员发展质量管理体系,实现组织建设有序化;要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推动智慧党建建设,把党员干部、学院师生与智能化平台链接起来,构建全面感知、迭代进化、精确研判的党建共同体,以实现党建决策、学习交流、党务处理、资讯宣传管理的规范化;要围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组建“党的精神谱系宣讲团”,开展“红心向党”活动,组织读红色经典、访红色旧址、讲红色故事、悟红色精神、观红色演出,实现支部活动特色化管理。
以“党建+社会服务”展现新水平
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将红色传承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组建党的理论与实践宣传教育宣讲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人,用生动实践感染人、鼓舞人。可组建由学院领导和优秀教师组成的理论宣讲团,组织理论宣讲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乡村;可与二级学院党支部、地方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地支部共建活动,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度深度,彰显教育在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可通过“支部书记服务团”“专家教授服务团”的组建,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学术能力提升服务;可鼓励学院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地区支教、志愿服务等社会性实践活动,以锻造学生能力本领、激发学生挺膺担当,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党建工作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和保证。新时代、新征程、新愿景,乘着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的东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抓实党建工作品牌建设,深化“党建+”融合模式,扎实推进“三全育人”,努力建设成为“政治强、成效好、有温度、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单位:汉中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