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积极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深度“触网”

费 菲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事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事关个体价值养成、品格塑造,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当前,面对全球信息化水平的飞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遭遇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新时代网络思政建设,坚定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贡献力量。

网络环境下的机遇

丰富思政教育的载体途径。高校思政教育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广泛交互及便捷触达特征,将“面对面”的思政知识讲授变为“键对键”的快速传播,以丰富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扩大思政教育的辐射范围。同时,网络信息资源内容丰富、更新速度快等特点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的突破性革新。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让思政教育更加生动、具体,如可以通过中国大学MOOC等平台获取优质课程;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实现随时随地获取丰富信息资源,实现自身思想素质的提升,如学生可在微信公众号中读取红色故事,并自觉汲取红色故事中的精神力量。拓展思政教育的时间空间。在网络大环境下,思政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一方面,网络可将原来课本上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通过视频、动画等易懂的方式演绎出来,打破传统思政教育闭塞的物理空间。另一方面,网络可使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以往课堂的固定时间,各大网络思政平台的构建为随时随地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可能。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网络环境下,多元交互的信息交流模式、无限的知识资源存储等均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师生的双向互动、学生思想动态的随时获取、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等均可成为现实,大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网络环境下的挑战

加深教师与学生间的鸿沟。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络话语体系,如“yyds”“xswl”等,它们以形式意义为主,更新速度快,与主流思想的严肃性、庄重性截然不同。这就容易造成师生间的话语鸿沟,影响网络思政教育的有序开展。促进不良思想意识的传播。网络具有用户匿名性、观点多元性、内容自发性等特征,已成为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的重点,且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广泛传播,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思政工作深度“触网”的路径探索

革新教育理念,加强网络素养。全球信息化水平的飞速提升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多方变革,例如新的价值观念、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高校想要创新思政教育,就要从思想观念层面大胆革新,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各项新型网络技术,并深入研究网络平台的各类新思想,提升自身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开辟网络思政新阵地。同时,接纳教育文化生态体系的多元化,将现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思政教育相结合,构建全新的教育文化生态环境,以树立网络思维、强化网络意识、发展网络文化、精耕网络创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加强共建共享,丰富教育形式。网络环境下,若依然沿用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致使育人实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有必要积极整合网络思政教育资源,改变各校之间缺乏沟通的现状,加强彼此合作,协力打造综合性资源共享网站,满足学生的多元文化需要;要联合企业、家庭、社会各主体,构建以高校为主导、家校联合、校企合作、社会支撑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全方位网络思政教育新生态。同时,要把握网络时代特征,根据大学生的需求,用贴近大学生的网络话语表达方式传播主流思想,用其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讲述青春故事,以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生态。如有的放矢地利用短视频传播正能量,或是使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与学生双向互动促进沟通,以实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为后续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奠定基础。

改进教学方法,拓宽教育领域。要形成全方位的“大思政”网络育人格局,首先,就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网络平台,打造网络思政“同心圆”。如发挥头部网络思政平台建设的指导性作用,积极加强各高校网络思政中心建设,形成多圈层、立体式的网络铸魂育人新生态。其次,可以利用各种网络信息教学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网络咨询掌握更丰富的思政资源,以充分发挥网络的思政赋能作用,扩大思政教育的深度及广度,在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程兴趣的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引导、影响等教育功能。再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促互进、同向同行。要通过课程形式、课堂渠道、实践活动,挖掘多学科专业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政关键元素自然、自如、自发地融入专业知识的讲授中,实现思想与价值的协同引领。

强化数字赋能,聚焦精准育人。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首先,要培育一批具备数字认知、数字思维、数字技能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思政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深化数字思政理论及实践研究、教学,以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营造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生态,为大学生搭建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其次,要在把握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思维方式等基础上,围绕其兴趣特点、学习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创意化、主流化的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将网络空间打造成凝聚青年共识、引领青年思想的“主战场”“能量场”。再次,要引进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管理服务系统,常态化、一体化开展“思政教育指数”采集、整合、分析、反馈等工作,实现思政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进而构建思政教育精准育人工作格局。

加强网络监管,提升防范技术。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已使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民众精神生活的新家园、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场域。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是网络思政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以严厉打击网络谣言为主要抓手,有效防范化解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风险,强化网络舆情动态跟踪研判,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抵制不良观念、摒弃不良行为。其次,要加强高校、院系、班级等多元主体对网络管理制度的落细落实,形成对网络平台强有力的全方位监督,以维护好网络思政平台的日常运行。同时,也要积极建立反馈机制,为绿色和谐的网络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障。再次,要通过数字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的加持,筑牢网络安全屏障,为优质文化的广泛传播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智库项目“‘大思政’视域下研究生思政教育创新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4ZD490〉)

--> 2024-06-10 费 菲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3312.html 1 积极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深度“触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