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西吉甜醅:老手艺的新活力

本报见习记者 郭小立

马志花是西吉县将台乡第三代甜醅技艺传承人,其丈夫马宁福是西吉县马莲乡第四代甜醅技艺传承人。马志花和马宁福虽属甜醅技艺不同“门派”,但是两人把甜醅这项非遗技艺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6月5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吉县吉强镇吉强中路宁宁甜醅工坊,拉开门帘,一股醇香扑鼻而来。西吉县第四批县级非遗传承人马志花说:“这小小的工坊制作出的甜醅拥有好多回头客,他们都说甜醅的味道好。”

西吉甜醅制作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每年的端午节前后,西吉县群众都会酿制甜醅,甜醅制作技艺逐渐融入西吉人的日常生活中。

西吉甜醅制作传承体系多为婆媳手口相传,也是农家妇女必备的技艺。马志花的父母和丈夫马宁福的父母分别在西吉县将台乡、马莲乡做甜醅生意,耳濡目染,口口相传,马志花成了西吉县将台乡第三代甜醅技艺传承人,丈夫则是西吉县马莲乡第四代甜醅技艺传承人。2005年,两人结婚后举家搬到西吉县城,决定继续做甜醅生意。

刚开始,两人推着车子走街串巷叫卖,2020年4月,他们注册成立西吉县宁宁甜醅工坊,决定将甜醅由“散做散卖”变为“专做专卖”,提升甜醅市场品牌。

甜醅制作工序看似简单实则繁杂。马志花已探索出一套固定的制作模式。除去莜麦粒中附着的麸皮和石子等杂物,然后反复摔拌、搓洗,使其绒毛脱落,然后浸泡蒸煮,最后晾凉拌曲,装盆发酵,发酵成功需24至36个小时。

马志花介绍,现在甜醅制作技艺跟过去大为不同,过去甜醅制作主要靠感觉,程序相对简单,通过大概测算需要的莜麦量,试温闻味,如果发酵盆温度上升、酒香味充溢房间便认为已制作好。

在该工坊,墙上挂着6个温度计。马志花说,过去靠感觉,现在依据精确数据。制作的每个环节都需要测温,温度都控制在40℃左右,这样温度下制作成的甜醅成品看上去才会颗粒饱满、粒粒油嫩,吃起来口感柔韧、甘甜润人。

旺季时,宁宁甜醅工坊每个月可用掉原料莜麦1000千克左右,甜醅每天可以在当地卖500盒,淡季能卖100盒,一年下来,净利润达到14万元。依靠这项非遗技艺,马志花一家的生活越过越富裕,每天她都笑意盈盈。

近年来,全国各地非遗制作技艺不断创新传承手段,让非遗资源有机融入市场,甜醅技艺也不例外。最近,马志花前往兰州、西安等地考察,想制作出适合更多受众口味的产品,拓展延伸产业链。

近年来,老年人还会制作,年轻一代几乎不会做,浓缩在城市的甜醅工坊成为乡愁符号。马志花在经营甜醅生意的同时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甜醅制作技艺的传承上,目前,已有十余名周边乡镇的村民慕名前来学习甜醅制作技术。她告诉记者,自己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让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 2024-06-11 本报见习记者 郭小立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3447.html 1 西吉甜醅:老手艺的新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