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泾河源头盛开民族团结花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谐相处、亲如一家。

“泾源黄牛肉”荣获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

林下生“金”绿富双赢,泾源县林下经济为群众蹚出生态致富路。

泾源县打造的宁夏首部实景花儿歌舞剧《柳毅传书》人气旺。

挖掘传承优秀文化,编创的“踏脚”在全国社火大赛上演出。

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是游客夏季的避暑“宝藏地”。

千年萧关古道,见证中华民族发展的辉煌历史;巍巍六盘山,镌刻“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印记;悠悠泾河水,孕育着手足亲、骨肉连的民族血脉……泾河两岸,激荡着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回响。

这里,是泾源县。绿水青山滋养创建为民、创建富民的丰硕成果;田间地头,传颂着“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百姓心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和谐相处、亲如一家。

近年来,泾源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落实自治区“5585”创建模式和固原市“14556”创建工作要求,围绕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目标,深入实施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党员干部固本培元、青少年学生夯基育苗、各族群众凝心聚魂、社科理论正本清源“五大工程”,扎实开展马克思主义“五观”大宣讲,创新开展感恩、认同、法治“三项教育”,坚决扛起维护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使命任务,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

话感恩促发展 推进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现代化

“2016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岭村看望父老乡亲,极大地鼓舞了群众齐心奋斗的精气神。”大湾乡杨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占富说。8年来,泾源县和杨岭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昔日小山村蜕变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各族群众过上了梦想的生活。

殷殷嘱托,声声入耳;绵绵厚望,念念于心。作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杨岭村突出“乡土、乡情、乡味”的设计理念,对现有村庄、民居、环境、景观进行改造提升,让村子脱胎换骨。生态园“联农带农”,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赚钱之余,通过养牛羊、开办农家乐致富增收。2022年以来,全村共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销售收入3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万元,较2016年的6160元翻了一番。

翠绿的梯田、宽阔整洁的广场、错落有致的屋舍、文艺清新的生态花园……在各族群众的努力下,一幅山清水秀民富的优美画卷在杨岭村徐徐展开。“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杨岭红色文化资源,搭建各民族互动交流平台,让各族群众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大湾乡党委书记朱云说。

泾源县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立足资源禀赋,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确定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肉牛、中蜂和生态经济为重点,清洁能源、健康养老、冷凉蔬菜、服装箱包、电子商务等为辅助的“1+3+X”特色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走进六盘山镇集美村宁夏澳丽妃包袋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数十台缝纫机一字排开,悦耳的“嗒嗒”声连绵不绝。“一天缝制800至1000个不等,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邻村村民韩淑梅、郭存芳等40多人忙着缝制环保手提袋,他们大多在这里工作了四五年,年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

“一周发一次货,全部出口到欧美等地。”集美村村委会主任冯小平介绍,集美村属县内生态移民村,村民来自5个村,以“集各村之美而有缘相聚”命名为集美村。这几年通过发展种植、务工、养殖、设施农业等产业,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泾源县积极培育扶持各族群众发展增收产业,坚定振兴共富信心决心,引导各族群众共同走上增收致富路。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贸民品贴息政策,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效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搭平台强教育 深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走进泾源县第四小学,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6月初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书画展,孩子们以手中的笔,书画民族团结图谱,抒发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感。”该校校长吴国胜说。

泾源县第四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努力打造“家和”文化,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托《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通过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故事,在学生心里播下爱国和民族团结的种子。”该校六年级(5)班班主任何巧霞说。

该校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把《中华大家庭》教材作为民族团结教育重要辅导资料,让学生从读本资料中认识各民族生活风俗,了解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方式,加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传力度。利用国旗下讲话,讲祖国悠久的历史、幅员的辽阔、物产的丰富,讲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通过宣传各民族在历史变迁中的贡献,让学生懂得各民族相亲相爱、携手共进的道理。”吴国胜介绍。

近年来,泾源县坚持把共同性作为主导、方向、前提和根本,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入实施青少年夯基育苗工程,创新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不断增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意识。

各学校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月、重大节日,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各族师生间的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与此同时,统筹推进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打造共学共乐宣传活动平台和文化交流互鉴平台,让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打造比学赶超的示范创建平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精心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个一”互观互检互评活动,让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入人心。

强文化聚人心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泾源县位于六盘山东麓,是宁夏的南大门,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交汇交融,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演绎出柳毅传书、济公转世、胭脂仙女等神话传说。

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纷呈独秀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及激越悠扬的花儿、雄壮奔放的“泾源踏脚”等底蕴厚重的文化遗产,成为各族群众的骄傲。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写下壮丽诗篇《清平乐·六盘山》。泾源县各族群众发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凡的业绩。

近年来,泾源县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浸润行动,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红色基因传承工程,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泾源故事。

挖掘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编创的踏脚、赶牛、打鞄牛、打胡墼等表演项目,在历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取得表演项目一等奖8次、二等奖5次。2019年,在全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参赛项目赶牛获得一等奖,打鞄牛、打胡墼获得二等奖,展现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新风采,展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形象。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创排宁夏首部实景花儿歌舞剧《柳毅传书》和音乐广播剧《六盘山花儿留住你》,先后举办杨岭乡村文化旅游节、泾源乡村音乐节,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开展“文化进万家”、广场演出等活动百场以上,以丰富的文化产品供给,构筑起各族群众共有的精神家园。

全面讲好民族团结好故事,通过表彰大会、网络评选、专题报道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全县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民族团结典型人物和事迹,广泛传递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正能量。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文化长廊等设施;建立县、乡、村三级志愿服务队,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全覆盖。

精心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社区邻里节、主题党日等丰富多样的活动,营造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相融共生。

惠民生促发展 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老年人日间照料和幸福食堂已经建好,目前正在办理手续,计划本月底投入运行。”香水镇泾河社区党支部书记马孝介绍,为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照顾留守老人的生活,社区成立就业帮扶中心,为“一老一小”提供全天候服务。

泾河社区是泾源县人口最多、移民最多的社区,常住人口3000户1.2万人,其中移民837户3600多人,全县6个乡镇66个村都有移民在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融居社区。社区成立就业培训基地,党支部协调手工花加工企业,帮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干完家务活再制作手工花,一天收入四五十元,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居民马兰担任社区网格员,白天忙社区工作,晚上抽空做手工花,半个月收入800多元。在泾河社区,从事手工花制作的居家妇女有200多人。在党支部牵头下,与香水镇卡子村、上桥村联合发展菌菇、养蜂、养鸡等产业。

泾源县委和县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力度,每年聚合大部分财力用于改善民生,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近5年来,全县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

教育事业坚持普及普惠,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2.25%,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100%,2023年,全县享受营养早餐、午餐学生8884人。医疗卫生强化共建共享,创建国家卫生县通过验收,泾河源镇、大湾乡卫生院服务能力通过国家标准水平认定,进一步补齐基层卫生健康服务短板,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医疗在基层”。2023年,全县住院就诊近1.8万人次,医疗总费用1亿多元,医保报销8553万元。

社会保障注重惠民利民,实施城乡低保“增效+扩围”、高龄津贴“提标+扩围”行动,2023年享受低保、高龄、残疾人补贴19952人,发放各类救助资金8580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连年达到95%以上。就业保障能力全面提升,2023年劳动力转移就业2.9万人,实现工资收入7.2亿元。建立“六到家门口”服务机制,建设“家门口”服务站,实现“生活小事不出村居、办事服务在身边”。

泾源县坚持在保障改善民生中凝心聚力,深入实施“六大提升行动”,促进各族群众就业增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抓好百万移民产业、就业、社会融入3件事,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等“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兜牢民生保障底线,让各族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强组织促团结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格局

泾源县委、县政府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把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作为党的建设和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始终做到与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坚持做到“四个到位”,确保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持续有效推进,先后创建命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28个。

“成立以县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创建工作网络,健全完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着力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协调落实、各级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泾源县委统战部主要负责人介绍。

泾源县每年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列入全县经济发展规划,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注重融入、突出结合,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让创建活动始终成为现在进行式。

落实民族团结进步“5585”创建模式,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大工程”,用心在融入结合上下功夫,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行动,有效将创建活动拓展到基层党建、文明创建、综合治理等各方面,扩大深化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了“民族工作大家做,民族团结一家亲”的良好局面,使创建工作不断走向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

全面落实基层治理“1+6”政策措施,推广“1+1+3”基层治理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把法治精神、法治意识、法治观念熔铸到各族群众的头脑中,打造“5223”兴盛模式,蹚出了新时代乡村善治新路。

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使各族群众自觉做到生活上互帮、文化上互鉴、习俗上互容,坚决守好促进民族团结生命线。

新征程,新使命。泾源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大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擦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县名片,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建设,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泾源篇章。

--> 2024-06-14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3934.html 1 泾河源头盛开民族团结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