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氢”风逐绿江南岸

国家能源集团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一期项目现场,工人正在做准备工作。

氢能牵手“煤化工、绿色化工+绿色交通+新能源”深度耦合……在宁东氢能创新生态项目建设中,一个个“绿色工程”正盎然推进。

作为未来国家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氢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近日,记者走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看宁夏企业如何“聚氢成链”,创新驱动,在新赛道上精准发力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向“新”而行 探路源头减碳

6月3日,宝丰能源氢能公司的制氢车间里,10台电解槽设备有序排列,安静得仿似沉睡——只有管道中传出的轻微声音,显示它们一直在工作。通过风、光发出的电从背面的电极进入电解槽内,将水分解成氢和氧后,再从另一边的管道输出。

看似并不复杂的“绿氢”“绿氧”的制备,却展现强大降碳实力。宝丰能源氢能公司总工程师刘飞介绍,通过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出的氢气被称为“绿氢”,相较于依赖化石能源生产的“灰氢”和“蓝氢”,“绿氢”的生产过程基本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更加清洁低碳。

2019年,宝丰能源制氢项目正式启动。太阳能和电解水制氢如何匹配,如何提高装置自动化水平和安全性,生产出的氢和氧怎么使用,用在哪一个环节才能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只有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啃下这块“硬骨头”!

“我们做了各种方案对比,最终选择了‘源头替代’的思路。”刘飞说,利用“风光融合”生产绿电,通过电解水制取“绿氢”,推动“绿氢”与现代煤化工创新融合发展,助推新旧动能转换、工业转型升级,从源头端、原料端进行绿色替代,用“绿氢”替代化石能源生产绿色甲醇、绿氨、绿色烯烃等绿色材料和绿色燃料,真正实现了以“新”换“煤”、减碳增效和源头治理,探索出能源化工领域“碳中和”科学发展新路径。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方案路径确定,却没有相应的设备。“我们要用绿色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化工这个行业应用,体量很大,这就要求提升设备的单体规模,同时做好众多设备集群的工艺系统优化、自动化和安全性。”刘飞坦言,当时的电解槽单体规模都很小,单台产能最多四五百标方,而且没有多套设备大规模生产的案例,企业需要单台产能1000标方的设备。

科研攻关集结号吹响,宝丰能源科研人员对接设备生产厂家、设计院,积极推进装备升级,并从工艺、自控仪表、安全等各环节进行攻关、优化,最终实现了国产单台1000标方/小时电解槽大规模工业化实证应用。

“氢”风吹绿,向“新”而行。

近年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科学有序发展氢能等新能源,推动现代煤化工与可再生能源、氢能等耦合创新发展,拓展氢能多样化应用场景;扎实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聚焦前端减碳和末端治理,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煤化工示范工程,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氢”装上阵 新能源拓展应用新场景

6月4日,记者在国家能源集团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一期项目永利加氢站看到,加氢机等设备已经安装完毕,一切准备就绪。“预计本月可投入使用。”负责人杨晓锋告诉记者,永利加氢站每天加氢量3000公斤,一天可以满足150辆氢能重卡加氢需求,是目前宁夏单体加注规模最大的加氢站,可以为氢能重卡、氢能燃料乘用车、氢能冷链物流车、氢能环卫车等车辆提供加氢服务。

国家能源集团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一期项目总投资约3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50万千瓦光伏和12万千瓦制氢光伏2座制氢厂、2座加氢站,并采购氢能重卡用于煤炭、固废等运输,充分发掘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氢能多样化应用场景。

一期项目投产在即,永利制氢厂进入了设备调试期,生产准备负责人刘云才已忙碌了一个多月,白天在工地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晚上跟同事一起学习,“恶补”专业知识。

国家能源集团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一期项目承担着国家重点专项的适应新能源波动的“电—氢—化耦合系统柔性调峰”技术课题研究和示范工程实证,深度参与氢能生产在新型电力系统内的电网友好性研究。2023年,该项目作为唯一一个绿色氢能典型案例,被收入世界经济论坛《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的基础设施板块,为中国绿色氢能发展提供实施方案。

设备提档,工艺革新,作为生产环节的一员,刘云才和他的同事也需知识更新、同步“升级”。“氢能产业很新,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出现,我们需要随时掌握产业前沿的思想,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刘云才说。

对于这个23人的生产准备团队,大量专业知识学习成为每个人需要攻克的第一道难题。“每天晚上都开展针对性的研讨、培训,有经验的带着没经验的学,一起看书、查资料学,我们目前正在编制技术、设备材料和相关规程。”刘云才说。

国家能源集团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一期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投运后,可实现100%绿氢制备,形成可再生能源制氢、煤化工绿氢替代、氢储运、加氢的全产业链落地,平均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3.64万吨,运营期25年二氧化碳减排量约为2091万吨,对利用绿氢实现碳减排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本报记者 智慧 马照刚 见习记者 李宏亮 文/图)

--> 2024-06-16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4034.html 1 “氢”风逐绿江南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