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红果寻根

矮株一簇、绿绸一处、红果一树。宁夏枸杞虽貌不惊人,名气却享誉中外。

早在明朝,现宁夏中宁县一带就有了栽培枸杞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沉淀,枸杞树扎根愈深、结果愈硕、传播愈广。

时至今日,在中国,枸杞种植遍地开花,然宁夏枸杞依旧独领风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明唯一可以入药的枸杞品种。

小小红果何以“红”贯古今?宁夏枸杞究竟“妙”在何处?如何让一颗枸杞“七十二变”?

红果寻根,揭身世之谜,探未来之路。

寻来路:杞中珍品,道地在宁

枸杞养生,古已有之。

《诗经》有云: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意为“来到高高的北山上,大家一起采枸杞”,采枸杞、食枸杞流传开来。唐代诗人陆游是名副其实的“养生达人”,体验过枸杞对眼目昏花起到的功效后,“晨斋枸杞一杯羹”。

在古代,红果为宝,宁安枸杞更是贵为珍品。明弘治年间,宁安堡(现宁夏中宁县)所产枸杞被分为朝玉、贡果、大栋、魁元4个等级,专供达官贵人所享用。

《本草纲目》第三十六卷专设枸杞篇,用近5000字言说枸杞之“妙”。一以概之:枸杞,补肾生精,养肝,明目,坚精骨,去疲劳,易颜色,变白,明目安神,令人长寿……

宁夏枸杞,贵在道地,虽形色不显,却在古时名人显贵的追捧下,以最低调的表达走过了600多年的养生“红毯”。这颗红果的走红曲线,并未因时代的更迭、物质的充盈出现颓势。进入21世纪,“保温杯里泡枸杞”的一句爆梗,更是将其推上了“全民养生”的“顶流”之列。

枸杞之“红”,表于色,实于效,更可在产业价值上窥见一斑。2023年,宁夏枸杞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290亿元。

世人皆言红果好,可是,哪里好?怎么好?为什么偏偏是它好?所有人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

为了一探宁夏枸杞“好”在哪里,2011年,这颗红果被放在了显微镜下。

寻身世:探秘基因,解码好物

宁夏枸杞,品质虽佳、声名虽远,但多年来因种植方式陈旧、品种单一,对于不断追求新鲜感的客户而言,一成不变的枸杞干果如旧衣敝履,难成心头好。

加之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周边省区利用辽阔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枸杞产业,起步虽晚势头迅猛,宁夏枸杞市场龙头地位受到威胁。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要改变,唯有知己知彼,唯有突破创新。

如何“知己”?2011年,宁夏农林科学院成立了由枸杞专家曹有龙带队的攻关项目组,攻关项目只有一个——“解剖”枸杞、认识枸杞、“重塑”枸杞。枸杞基因组繁如宇宙,每一列基因,都是熟悉又陌生的组成。

项目组耗时10年,经过无数次试错,终于“读懂”了枸杞之“芯”:这颗相貌平平的小红果,竟拥有着33581个基因,其中,760个基因为枸杞独有。

攻关到此远未结束。曹有龙团队培育出枸杞单倍体,将功能基因定位在12条染色体上,将每个基因在染色体的具体位置标注出来。2021年6月,宁夏枸杞全基因组测序成果刊登于国际性科技期刊Nature(《自然》)子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讯生物学》),其中,“枸杞”二字首次以汉字形式出现。

“读懂”枸杞,世界惊叹——这不仅证明了宁夏在枸杞研发领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同时也意味着,宁夏科研人员可根据枸杞基因重新排序、择优除劣、趋利避害,打造出最“能打”的枸杞界“六边形战士”。

科研成果很快转化为田间成果。截至目前,宁夏建成了世界唯一的枸杞种质资源圃,制定国际UPOV标准,建立了枸杞种质资源精准评价体系。利用基因组数据库,曹有龙团队根据市场需求,已定向培育出枸杞新品50多个,市场也依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开发出改善脑功能及治疗糖尿病、抑郁症等多个枸杞新功能产品。

了解越多,越觉惊艳。通过对基因不断地排列重组,这颗小小红果,展现出迷人的“百变魅力”。

寻未来:科技助力,玩遍跨界

202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省级领导包抓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安排部署,以科研引领和成果转化助推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此,宁夏枸杞不再“深藏闺中”,而是跳出“卖原料”的老路,在研发药品、保健品、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路上“跨界”不止。

啤酒、巧克力、口红、面膜……这些与枸杞形神皆不似的新品,却无不脱胎于枸杞。统计显示,宁夏已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6亿多元、设立科技项目240多项,持续加强枸杞产业领域科研攻关和创新力量培育。截至目前,宁夏以枸杞为源,已研发出健康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药品等10大类、100余种产品。

“跨界”无处不在,“跨界”无所不至。

自治区《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宁夏力争部署实施科技研发项目30项以上,培育枸杞新品种3个以上,取得科技成果30项以上,研发枸杞“健”字号产品5个、特膳特医食品10个、院地制剂2个,实现“药”字号产品新的突破。

一串数字,更展现出宁夏枸杞的勃勃雄心:“十四五”时期,宁夏将枸杞种植面积扩大到70万亩,将加工转化率提升至40%,综合产值达到500亿元。

生于斯,长于斯,一颗红果在故土实现蝶变。

(本报记者 刘加隆 秦磊 见习记者 赵慧)

--> 2024-06-19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4201.html 1 红果寻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