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
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每年把75%以上的财力用于民生事业,持续实施居民收入、移民致富、教育质量等“六大提升行动”,推进深化医疗健康保障、住房安居宜居、养老育幼服务等“八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把“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
银川市兴庆区福地苑小区,微风吹起,婆娑树影里泛起鸟鸣。
靠着长椅小憩的63岁住户陈生香睁开眼睛,一群七八岁的孩子追逐嬉戏着跑过眼前。
经过去年的老旧小区改造,住了十几年的福地苑的确大不一样了——主干路拓宽平整,海绵化改造完成,墙体加装保温层,单元换了防盗门,宜人的绿荫穿插于门前屋后,小区有了新的质感和生机。
夏有阴凉,冬天保暖——在福地苑,6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社区人口的三成。改造之前,小区楼体没有保温层,居室热损耗严重,即使供暖温度达标,大家依然感觉冷,常说暖气有“热气儿”、屋里没“热劲儿”。
改造后,室温测定保持在23℃左右,陈生香再也不用晚上裹着棉被打寒战,小区网格群里也没了抱怨“屋子冷”的留言。
万家灯火映山河,星星点点是民生。
创造高品质生活,既要覆盖“大多数”,也要顾好“极少数”。一件对全区来说只占1%的小事,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的大事。
近年来,宁夏破除制约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竭尽全力解决好特殊困难群体等“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用“百分之百”的付出让民生向暖、民心向党。
聚焦民生关切,宁夏统筹兼顾、高位推进,破解“办证难”“停车难”等瓶颈。去年,为11万多户群众办理房产证,新增停车位2.2万个、充电桩1000多个,95%的城镇家庭室内温度达到20℃以上,让更有质感的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宁夏不断拓展家庭医生签约线上线下协同管理,截至去年底,全区共有2436个家庭医生团队开展送医上门,常住人口、重点人群的签约覆盖率分别达到71.7%、92.74%,农村脱贫人口实现应签尽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3.97%。
通过全面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宁夏持续拓宽残疾人就业增收渠道,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残疾人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去年,全区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5686人次,城乡新增就业7046人,完成率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海原县关桥乡关桥村儿童主任田志芳是“陪学妈妈”。5月22日,她收到“女儿”冯雅琪的一封信:“妈妈,期中考试我的成绩进步啦,感谢您的陪伴……”
田志芳鼻子酸酸的。她提笔回信:“继续努力,做最棒的自己!”
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田志芳始终温柔守护。冯雅琪是留守儿童,她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5年时间里,田志芳每周探望她,督促孩子学习,分享孩子的每一次进步。
宁夏聚焦“困中之困”“难中之难”,有的放矢、靶向施策,社区养老、适老化改造、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建设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目标;今年春节前,开展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等“六大行动”,全面启动2024年城乡低保、孤儿养育津贴、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工作,确保特殊困难群体温暖过节;下发有关通知,持续做好全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确保应保尽保、应助尽助。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断刷新的数据连缀成向上的曲线,以有“形”的数标注出发展的“势”。
宁夏坚持把就业增收作为最大的责任和最硬的指标,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压力再大、困难再多、任务再重,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民生保障只强不弱、民生事业只升不降,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致富增收。
去年,宁夏培育创业实体1.7万个,发放创业贷款、稳岗补贴20多亿元,稳定岗位130多万个。新增城镇就业8万多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3万多人。全区高校应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2%,实现了“两个高于”目标。
今年,全区上下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深化发展与就业统筹、数量与质量并重等“七项机制”,推动涉及民生特别是就业的政策措施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
延续实施失业保险援企稳岗和技能培训政策,助力企业“轻装上阵”、稳岗扩岗——今年以来,为238家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926.8万元,惠及5.12万人,为6748人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001万元。
聚焦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拓宽市场化就业渠道,组织实施好基层服务项目,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应保尽保。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既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也查找解决返贫潜在风险,宁夏不断将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
“感谢党的好政策。”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村民郑环环本以为自己一辈子要围着锅台、老公、娃娃转,没想到搬出大山后,在家门口的工厂从普通女工做到生产主管,月工资涨到4800多元。
受邀参展第60届法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在短短几天里销售了40多万元的文旅和农特产品。从荒凉偏僻的小村庄到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喜说生态好“丰景”,龙王坝的故事吸引了各国展商的目光,并在中法合拍的纪录片中精彩呈现。
不甘只当“包租公”,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贺兰县洪广镇北庙村村干部自掏腰包在村里闲置四五年的600亩盐碱地鱼池试养螃蟹,带动村民发展……贺兰县着力壮大村集体经济,把村民吸附在产业链上带动就业增收。
一技在身天地宽。今年,宁夏扩大闽宁、粤宁、桂宁合作,加强与毗邻地区的劳务协作,提升贺兰山东麓葡萄种酿工、海原司机、中宁枸杞技工等劳务品牌知名度,做到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两个拓展”,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确保全区脱贫人口务工规模稳定在27万人以上。
用心用情回应群众关切
美好生活里,有民生观,也有发展观、现代化观。
以解决“办证难”问题为突破口,宁夏提出“高效办成一件事”的“13+1+7+N”重点任务体系,着力在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上实现更大突破,最大限度惠企利民。
为有效破解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下班时间没处办”的问题,今年3月2日起,宁夏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试运行“周末不打烊”服务。
政务服务做“加法”,简政放权做“减法”,用心用情回应群众关切——目前,我区307项“跨省通办”和448项“区内通办”事项全部上线运行,国家部署的13个和自治区确定的15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全部落地可办,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申请表单分别压减了98%、84%、83%。
深改作风做“除法”,数字赋能做“乘法”,把好事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建成全区乡镇(街道)“一窗受理”系统,135个事项可在乡镇(街道)办理,60个事项可不出村(社区)办理。“我的宁夏”政务App实现1500多个便民事项指尖办,3500多个事项掌上查、可预约。
从“能办可办”到“好办易办”,宁夏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跃升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总体指数被评定为“非常高”级别,连续6年位居西北第一。
去年,宁夏新增教育学位3万多个,新增医疗床位2000多个,育儿补贴实现了全区全域覆盖;建成全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健康”两个国家级示范区,通过数字资源的共享,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
把握“实”与“新”的辩证法,发展更加均衡更为优质的全民教育;做好“点”与“面”的必答题,提供更加完善更高质量的健康服务;找到“保”与“促”的金钥匙,构建更加全面更多层次的社保体系……
一项项务实举措,有力托起宁夏各族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精心规划、精美设计、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如今的宁夏不断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区域经济呈现协同联动、竞相跨越的良好发展态势。
品质提升让城市气象一新——去年以来,全区39个完整社区、未来社区建设试点扎实推进;25个重点小城镇开工建设,2.2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城镇化率达到67%。
放眼全区,1000多个暖“新”驿站、“司机之家”等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成为8万余名户外劳动者休憩的暖心小屋,也诠释了何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管理和人性化服务。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宁夏在全国率先完成“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率先制定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目标评价体系。
去年,宁夏新建美丽宜居村庄50个,完成农村公路提升工程4670公里,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上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全国乡村治理整省域示范区创建任务全面完成。
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现象”,宁夏持续推进城乡治理现代化,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打造人民生活福地。
没有主席台、不在会议室,小马扎上的“居民议事会”,让“民生”跟着“民声”走。
从住户代表中评选出“百姓监理员”,负责监督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施工质量,加速城市更新。
把企事业单位、爱心商家、社会组织、爱心个人等社区成员组织起来组成“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治理,帮助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曾将背影留给家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回到宁夏创新创业,肩挑“两个带头人”的责任使命,把故土变成热土。
……
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中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宁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