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下一篇

“紫气”东来酒香浓

本报记者 陈 郁

夜幕低垂,浩渺宇宙中,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光芒穿越时空。

随着央视年度大剧《星星的故乡》热播,两代葡萄酒人坚守传承、奋斗创新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也向世界递出一张耀眼的“紫色名片”——宁夏葡萄酒。

“一瓶真正的好酒,是要经过岁月的磨砺和沉淀,要经过极其痛苦的断舍离过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真正散发出岁月迷人的香气。”这是《星星的故乡》中一句经典台词,也是宁夏葡萄酒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020年两次视察宁夏,都对宁夏葡萄酒产业予以充分肯定,并寄予“当惊世界殊”的殷切期望。强调宁夏要把发展葡萄酒产业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总书记的殷殷厚望,给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信心和动力,给追逐“紫色梦想”的葡萄酒人打了一剂“强心剂”,为宁夏葡萄酒开启乘风破浪的远航。

塞上有酒香盈袖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到40年前。

1985年2月,贺兰山脚下,原宁夏玉泉葡萄酒厂一间废旧仓库内,传出一声声欢呼——宁夏历史上第一瓶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问世了。

发出惊呼的8个年轻人,他们是宁夏的第一代酿酒师。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中国葡萄酒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品酒师俞惠明感叹道:“70年前,苏联农业专家认为,贺兰山东麓没有开发价值。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我们,我们就是要在沙滩上种下一个‘紫色梦想’,告诉他们:中国人,最擅长在荒漠绝域里创造奇迹!”

贺兰山东麓,地处北纬38°的酿酒葡萄种植“黄金地带”,拥有1100米的“黄金海拔”,降水量适中,昼夜温差大,风土条件独特,是全世界公认优质的葡萄酒产区。

2003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认证。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酿酒葡萄产业作为促进宁夏地区农业稳定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2011年4月,Decanter世界葡萄酒大赛在英国伦敦举行,贺兰晴雪酒庄“加贝兰2009”从参赛的12254款酒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是中国葡萄酒首次在该赛事上取得的最高奖项。这家只创建了6年的酒庄,一鸣惊人,书写了“宁夏葡萄酒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传奇。

2013年,《纽约时报》评选全球“必去”的46个最佳旅游地,宁夏以“可以酿造出中国最好的葡萄酒”的入选理由位列第20位。2015年,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被世界葡萄酒大师丽兹·塔驰编入《全球葡萄酒旅游最佳应用》一书。在2018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品牌价值达271.44亿元,位于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第14位。

……

紫气东来,风靡世界,宁夏葡萄酒的独特魅力,将绽放全球!

“紫色梦想”寄深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这是刻在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休闲运动公园石碑上的一句话,浓缩了宁夏志辉源石酒庄20多年来坚守绿色发展的历程——一家三代在废弃采矿区修复生态植被,精雕产业、细琢酒庄,构筑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生态旅游、葡萄酒文化传播、葡萄酒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运营体系,并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庄主袁辉用实际行动讲述了“生态保护”“产业振兴”“共同致富”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对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

宁夏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担当使命、抢抓机遇、高位推动,建设中国首个特色产业综合试验区——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首个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入选中国首批100个地理标志产品,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OIV)给予宁夏“葡萄酒之都”的认可,全球葡萄酒旅游组织(GWTO)授予宁夏“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称号,宁夏葡萄酒踏上了追寻“紫色梦想”的“快车道”,跑出了扮靓“紫色名片”的“加速度”,成为了支撑美丽新宁夏建设的“新引擎”。

世界葡萄酒业界一致认为,“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

2023年6月,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着力打造“六新六特六优”产业。葡萄酒排在“六特”产业首位。2024年5月,自治区党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再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融入风土人情、文旅智游的“葡萄酒+”产业版图正在不断扩大。

逐梦“当惊世界殊”

2023年6月,国际葡萄与葡萄酒产业大会、第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在银川启幕,贺兰山东麓葡萄酒“黄金产区”登顶出圈,宁夏站上了国际葡萄酒产业的“C位”。

2024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宁夏专场在北京举行,“宁夏的酒庄葡萄酒产量全国第一”“每2瓶国产酒庄葡萄酒就有1瓶来自宁夏”的声音传遍海内外。当一个个荣耀的时刻照进现实,宁夏葡萄酒人心底涌动着一往无前的追梦激情。

小小一串葡萄,串起大大“紫色梦想”,老藤深根,深深地扎在脚下这片热土。

“小葡萄”成就“大产业”——

轩尼诗、保乐力加、中粮、张裕、长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葡萄酒企业纷纷在宁夏抢滩登陆。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2.5万亩、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酒庄228家,年产葡萄酒1.3亿瓶,每年吸引120多万游客前来旅游研学,产业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计划到2025年,酿酒葡萄基地规模达到100万亩,年产优质葡萄酒3亿瓶以上,实现综合产值1000亿元。

“小葡萄”带动“大创新”——

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平台建设、核心技术攻关,成立3家葡萄酒专业学院和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全力打造全国优质酿酒葡萄种植繁育基地,加快建立完善自己的繁育体系和酿造技术标准。目前,宁夏葡萄酒在品醇客、布鲁塞尔、巴黎、柏林4个国际顶级赛事上斩获大奖上千个,以超过中国奖牌总数60%以上的绝对优势位居中国奖牌榜首位。

“小葡萄”厚植“大生态”——

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基地纳入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支持,集中建设195公里酿酒葡萄种植长廊,废弃矿坑变成了生态酒庄,万亩荒地变成了葡萄绿洲,葡萄园区变成了拦蓄工程,实现了葡萄酒与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资源利用与生态治理统筹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促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今日的贺兰山东麓,“园成方、林成网”,不仅构筑了绿色生态屏障,而且修复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环境,雪豹重现贺兰山,野生岩羊、马鹿等种群明显增加。

“小葡萄”促进“大开放”——

以葡萄酒为媒介和支点讲好宁夏故事,以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为平台和载体传播宁夏声音,推动宁夏葡萄酒及葡萄酒文化“走出去”,把世界葡萄酒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模式“引进来”。现在,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葡萄酒已成为宁夏对话世界、世界认知宁夏的一张“紫色名片”。

“小葡萄”牵动“大民生”——

贺兰山东麓作为宁夏主要的移民安置区域,生活着123万从大山梁塬搬来的移民群众,随着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广大移民群众越来越深入参与并从中获益。现在,宁夏葡萄酒产业每年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工资性收入约10亿元,移民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

慢品时光的醇酿

青铜峡,曾孕育了鸽子山史前文明,自古就是西北边防的战略要地,境内有明代留下的古长城、烽火台、甘城子古堡等。

坐落于甘城子西鸽湖旁的西鸽酒庄创立于2017年,以鸽子为视觉符号,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推出玉鸽、西鸽系列产品,酒庄附近是面积3万多亩的葡萄园。“酿一瓶宁夏风土的好葡萄酒”这句话被印在酒庄的显著位置,彰显出宁夏葡萄酒人的勃勃雄心。

文化赋能的酒庄不只西鸽。古城人家酒庄以甘城子古兵营遗址赋名,华昊酒庄“柳木高”灵感来源于明代的柳木皋烽火台遗址,禹皇酒庄得名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类人首酒庄以岩画太阳神作为品牌Logo,利思酒庄推出“仁、义、礼、智、信”产品系列……

葡萄酒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陈酿的葡萄酒,宁夏的地域文化绚丽多姿,种种文化融入葡萄酒中,酿出自己的味道,讲述自己的故事。

近年来,宁夏立足建设贺兰山东麓生态文旅紫色廊道,将打造贺兰山东麓世界级葡萄酒旅游目的地、建设世界葡萄酒之都作为发展目标,加快推进“葡萄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举办三届中国(宁夏)国际葡萄酒文化旅游博览会,发布20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旅游精品线路产品,持续擦亮“紫色名片”。

目前,在宁夏200多家酒庄中,有A级旅游景区酒庄18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酒庄4家,带动二次消费达79%。截至2023年底,贺兰山东麓酒庄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综合产值达401.6亿元。如今的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文化旅游带,已成为中国独具特色、誉满全国的“新兴地标”。

曾经,我们被定义为“东方波尔多”;如今,我们要告诉全世界,这里是宁夏贺兰山东麓!

--> 2024-06-19 本报记者 陈 郁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4231.html 1 “紫气”东来酒香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