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仲夏时节,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记者走进这个有2644人的移民村,街巷中,看不见几个人,莫不是在家里享清凉?
“还真不是!”白墩村驻村第一书记刘保强解释说,孩子们在上学,大人们在务工,村上就没几个闲人。“说起来,咱们村上的产业还真不少,种了2900亩西瓜、700亩苹果、200亩葡萄、150亩黄花菜、100亩芦笋、50亩枸杞……眼下正值夏忙时节,修剪、采摘的用工不少。”
在白墩村,刘保强入驻帮扶已是第二届,有3年多了,对村情和家常熟悉得很。他告诉记者,就算是老人和孩子,体力再不济,也能挪西瓜、摘枸杞,赚取一份力所能及的收入。
原来,白墩村的人气都聚集到村外产业上了,才造成了村内“空虚”。这个移民村大规模发展产业,也就是近十来年的事。其中,苹果产业就是2011年开始发展的,清一色的“红富士”,有143家种植户。刘保强说,白墩村的沙土地适合种苹果,结出的果子有七八百克重,含糖量18%,每千克含硒量0.07毫克,品相好、味道甜、营养高。高许许家种了22亩苹果,去年收入30多万元。
“去年村上苹果行情好,一亩能挣1万多元。”果农马继成现身说法,他家5亩红富士,去年挣了6万多元。记者在苹果园碰见马继成,满头白发的他在果树下忙个不停。“钻进苹果园,再想拔腿出来就难喽:套袋、取袋、剪枝、摘果子……要操心的事儿多着呢!”
外出务工,也是白墩村的重要创收门路。李友学是村上有名的劳务经纪人,他带领160多名乡亲,辗转云南、内蒙古等地,组装太阳能光伏板和风能发电装备。村上能人开有2家建筑公司,可为乡亲们提供上百个就业岗位,其中木工、泥瓦工、架子工、钢筋工等技术工种,日收入在300元、500元、800元不等,最高达千元。
“现在的政策特别好,根据务工收入核算补贴,期间产生的交通费也有补贴,勤快人一年到手的补贴就有1万多元。乡亲们打工的劲头儿可足了。”白墩村党支部书记温平说,在这个移民村里,村民的劳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5%。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2023年,白墩村人均收入14471元。在这个移民村中,幸福的各项指标是那样雄辩:多数乡亲住进结实的框架房,冯金鹏等32户人家住的是两层小别墅;平均每户都有一辆汽车,不少家庭还坐拥轿车、货车各一辆。
白墩村移民搬迁起步于2000年,这里聚居着西吉县23个乡镇的群众。刚搬来时,新家园还是一片沙地,也就一代人的功夫,移民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的发展奇迹,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创造。”温平,这位移民村里的女带头人,借用“共产党好,黄河水甜”这句群众俗语,抒发着对这个伟大时代的感恩之情。
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这里安置着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23.5万移民群众。白墩村,只是红寺堡区64个行政村中的寻常一个。发生在这个村的创业故事,是红寺堡区跨越式发展的一帧生动剪影。特别是近年来,红寺堡区努力做好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让各项特色产业渐次开花,成势见效,让广大移民群众一年到头有奔头,他乡遂成故乡。
在这个炎炎夏日,红寺堡区的枸杞、黄花菜等经济作物陆续进入收获季。夏忙时节,这里产业兴旺少闲人,移民群众把奋斗之志书写在广袤大地上,追逐着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