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上一篇        

不尽黄河浪有声

——宁夏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勇担先行区建设历史使命

本报记者 马晓芳 陈 瑶

(一)

400万吨煤制油项目摘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研制出全球最大的工业级铸造砂型3D打印机、年产2000万吨世界最大智能综采输送装备,研制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铝合金枕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打开这些单项冠军“盲盒”,你觉得它们来自哪里?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连续8个季度进入全国前10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算力质效指数全国第四,人均生鲜乳占有率全国第一,芳纶产能全国第一……

单看数据,你是否会把它们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联系到一起?

它们来自同一个地方——祖国西部的宁夏!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引领“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开创了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高质量发展,是国之大者,是民心所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宁夏不能掉队,也掉不起队!

“欠发达”到“高质量”,并非由此至彼的匀速抵达,而是一次撑杆跳式的跨越追赶。机遇稍纵即逝,点位选择至关重要,举措必须协调集成。

思想如炬,照亮前行道路。在宁夏发展的关键时刻,总书记每次来宁视察都把发展作为第一位的要求,强调“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并赋予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任务,为宁夏推动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明确路径。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内在统一、目标一致,殷殷重托、寄望深远。

宁夏牢记嘱托、勇担使命,举全区之力大抓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在一个个先行先试的创举和不断刷新的数据中阔步前行;全区上下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努力把现代化美丽新宁夏的壮美图景描绘在广阔的山川大地上、书写在人民的幸福生活中。

黄河浪涌,涛声依旧。但依偎在母亲河身旁的宁夏,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次次“闯关”中磨砺蜕变,更加坚定、更加自信、更加美好!

(二)

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深入分析宁夏所处历史方位,作出了宁夏仍然是欠发达地区的区情判断。

“欠发达”,看上去是经济实力、开放程度、发展环境的相对落后,实质是贯彻新思想新理念的差距,是发展思路、创新举措的差距。

用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指示批示中蕴含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把握问题、解决问题,一个共识逐渐形成:要登高望远、跳出宁夏谋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找准定位,以自身优势形成“长触角”、融入新格局,在“大江大河”中舒筋壮骨、开阔成长,吸收养分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首先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打开脑洞。”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梁言顺在多次会议上反复强调,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干别人没想到的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无中生有、有中创新、新中出彩,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

乘势而上、聚势则强,各地各部门奋力推进先行区建设,在路径选择上坚持试点、试验、示范,在目标定位上立足率先、排头、先行,谋项目、抓项目“燃”劲十足。

宁夏是祖国西部的一块宝地,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名,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茫,更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丰腴。在新发展理念的催化下,这些都成为优势资源变现优势产业的宝贝。

聚焦特色优势构建“六新六特六优+N”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省级领导包抓机制,葡萄酒、枸杞、新材料、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名省级领导包抓一个重点企业,宁夏好物不断突破、走进更广阔的市场。宁夏葡萄酒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抱回1000多项国际大奖,每2瓶国产酒庄酒就有1瓶产自宁夏,央视热播剧《星星的故乡》将贺兰山东麓北纬38°的紫色传奇推向顶流,“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的梦想更近一步;激活精深加工科技“芯”的枸杞延伸出120多种产品,盐池滩羊走上国宴,宁夏菜心成为大湾区百姓的“心头好”,生鲜乳产量占全国市场10%左右;上线“智游宁夏”,推出“宁夏二十一景”升级版,“到宁夏,给心灵放个假”成为众多游客的向往。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广袤的腾格里沙漠里,望不到边的光伏板汇聚成“蓝色海洋”,全国首个千万千瓦级“沙戈荒”风光基地建设正酣,用“宁夏绿电”点亮东中部地区的“万家灯火”成为中国低碳发展的一张新名片;亚马逊耗时1年10个月考察全国83个地区,综合对比219项指标后,将国内唯一自建数据中心集群落户中卫;嘉盛德在宁夏建厂,生产第四代智慧型通用AI服务器,每台售价高达30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中国移动“乘”云而来,在宁夏建设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中心。宁夏发挥优势、借势起跳,抢占大数据产业新赛道,新建100个应用项目,培育一批“金娃娃”,缔造出高质量发展的另一种繁华。近2年来,20多家央企围绕“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布局落子宁夏。

国能宁煤煤制油分公司车间里,煤炭被送进高炉,经过气化、分离、重组,最后转变为清洁的油品……煤变油,只是科技赋能煤炭清洁利用的一次飞跃。走进宁夏泰和新材公司纺织车间,刚刚下线的氨纶正在加紧装车,准备奔赴各地工厂,制作纺织服装、医疗卫材、生活装饰等,这些比头发还细的氨纶丝,原料便是深埋地下的煤炭。“光引发剂是高技术、高附加值电子化学品新材料,能提高电路板寿命。它以甲醇钠、甲醇、甲苯等为原料。”宁夏沃凯珑新材料公司负责人表示,项目达产后相关产品产能将稳居全球第一。这条硬核产业链条的源头,仍然是深埋地下的煤炭。

煤炭的每一次变身,带来的都是乘数级的质效跃升。这,只是集链成群“强磁场”在煤化工领域的表现。单晶硅棒产能约占全球四分之一,拥有全球85%以上的氰胺产能,是我国4个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的省份之一……宁夏将产业多年发展的厚积优势与自然优势相叠加,转化为企业看中的成本优势,吸引杉杉、中国能建、中兴、泰和新材、晓星氨纶等一批头部企业纷至沓来,现代煤化工、新能源、装备制造、数字信息、新材料等多个千亿级产业群强势崛起,撑起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面。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减乘除”同步发力、多策并举。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公司年产6万吨工业尾气生物发酵法制燃料乙醇生产线上,采用气体生物发酵技术,将含有一氧化碳的工业尾气直接转化为燃料乙醇、蛋白饲料,生产过程实现二氧化碳一次减排约33%,使工业尾气资源变成了高效清洁的能源……类似滨泽新能源这样的“隐形冠军”,全区还有很多。

从点上开花到链上成景、面上崛起,宁夏高增长的“形”凸显、高质量的“势”已成,宁夏“答卷”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壮阔前行的生动注脚。

(三)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同样的“入场券”,宁夏如何保持优势、争先进位,在更多领域实现并跑、领跑?

要抓住用好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

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要坚持“实”字打头、“干”字落脚,因“人”而宜穿合脚的鞋,因地制宜走合适的路……

全区上下深学细悟笃行总书记关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逐步形成共识:让老树发新芽、小树变大树、独木变森林,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立足实际,对内纵深推进“六权”改革,打通先行区建设的“任督二脉”,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向外更大力度走出去,瞄准“金娃娃”引进更多先进产业、高端项目;超前谋划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为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从走过的路看未来的路,宁夏每一家明星企业的诞生、每一件冠军产品的出圈、每一个优势产业的崛起,处处都是科技的身影、创新的力量。细细品味,高质与新质的双向奔赴中,“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想之光照亮当下、启迪未来。

推动高质量发展,宁夏始终将科技创新“置顶”于经济工作,全面部署、系统发力。

借智借势借力干——深化“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建设全国首个东西部科技合作引领区,与全国800多家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创新,一个个“联姻”项目、“飞地”园区纷纷落户宁夏,嵌入产业链、带动产学研。

内育外拓加油干——启动建设贺兰山、六盘山实验室,聚力攀登新材料、装备制造产业高峰;联合教育部共建宁夏高等研究院,与国内28家知名高校开展合作,全力打造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平台。

链链相衔接力干——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链上发力,制定100余项配套政策措施,开展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得益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新材料产业年均增速30%以上,“西部数谷”叫响国内外,大数据产业成为塑造核心竞争力的种子选手……前有高科技的炫技之作国能宁煤400万吨煤制油、吴忠仪表高端阀门、共享集团3D打印,后有小牛自动化、神州轮胎、维尔铸造、巨能、同泰怡、梦驼铃等“后浪”你追我赶……

一串串写满奋斗的数据、一个个努力“登顶”的企业背后,是科技创新驱动下欠发达地区不甘落后的奋起直追,是全区上下、产业企业、观念行动化蝶新生的整体转型。

(四)

时代的浪潮,正把宁夏带入更宏阔的发展格局。

内聚精气神、外联新机遇,提档升级营商环境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当务之急。

“政府服务能力也是一个地方的竞争能力。”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张雨浦表示,欠发达地区虽然先天不足,但可以创造优势,营商环境就是一个突破口。

宁夏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连续召开两届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暨营商环境全方位提升推进大会,聚焦企业痛点难点堵点精准发力、靶向治疗,出台多个组合式惠企政策,95.3%的事项实现网上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3个小时内,简化、强化、优化成为鲜明特点,清单之外无权力,政府的手、市场的手各归其位,民间投资占比和增速进入全国前列。

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召开自治区党委十三届四次全会,专题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出台“1+37+8”系列文件,从制度层面夯实安全之基,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区上下的一致理念、一致追求、一致行动。

在基层,各种“土办法”、好经验创新使用——隆德县在地质灾害隐患点设立警示牌,标注出隐患点基本情况、防治措施、撤离路线、包片责任人,一旦发生事故,群众能清楚知道撤离到哪里、和谁联系;彭阳县针对公路多急弯陡坡、临水临崖的实际,在部分进村路口及村道急险处用柳枝“织”起一道道围栏,不但节省成本,柳桩还能正常成活,实惠又管用……

在企业,蒙牛全球首座乳业全数智化工厂——蒙牛乳业宁夏工厂用科技为安全撑起保护伞:从预约进厂到采样收奶、清洗消毒、生产乳品,全程无需手工作业,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可追溯,确保每一滴牛奶都安全;生产运营一键启动,全系统全链条全流程实现全数智化覆盖,100万吨年产量、100亿元年产值只需100人,安全高效。

在园区,逐步推进智能改造,对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本质环保水平。

在百姓家中,燃气“三件套”安装实现全覆盖……

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繁花成景。曾经顽固地认为“不可能”“干不成”“办不到”,如今正一一实现。高质量发展之于宁夏,除了发展本身,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不仅是“行”的跋山涉水、更是“知”的翻山越岭,是“小身材”爆发“大能量”的独特探索,是欠发达地区求新求变的以身示范。这一程,宁夏坚定担当、勇毅前行,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量质齐升,更收获了理念、举措、作风、干劲的“系统升级”,为新征程上开新局积攒了宝贵财富!

--> 2024-06-20 本报记者 马晓芳 陈 瑶 ——宁夏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勇担先行区建设历史使命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4390.html 1 不尽黄河浪有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