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用好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立足“文化培根铸魂、旅游富民增收,为特色产业赋能、促民族团结融合,展示美丽新宁夏”战略定位,让文旅产业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黄河流域全局、宁夏发展格局,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动能加速释放。
舞台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高歌猛进
“长征难忘六盘山,高亢花儿心相连。青春热血付军号,回汉情满红云天。” 《花儿与号手》是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近年来创作演出的一部精品力作,作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重点扶持剧目,2022年,该剧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十四五”以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全力实施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创作环境逐步改善、精品力作持续涌现、节会活动更加丰富、创作基础不断加强,舞台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高歌猛进。
加强艺术创作引导。制定《宁夏回族自治区“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创作重点和主要任务,为艺术创作进一步理顺优势、补齐短板、做实保障。组织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旅游演艺促进工程和美术收藏计划等活动,累计扶持各类艺术作品60余部,组织创作书画美术作品200余幅。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主题,创作推出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相统一的艺术精品,努力攀登艺术高峰。新编京剧《庄妃》主演刘京荣获第十七届“文华表演奖”提名奖,广场舞《塞上儿女心向党》荣获第十九届“群星奖”。话剧《闽宁镇移民之歌》等6部作品入选文旅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推荐油画《六盘儿女》等10余幅(件)美术作品参加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推动传承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宁夏戏曲振兴工程”,组织复排《狸猫换太子》等一批传统剧目,打磨提升《花儿与号手》等一批经典剧目。扎实做好濒危剧种扶持保护,全力保护发展3个濒危剧种。实施“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年均完成戏曲进校园活动400余场。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四五”以来,宁夏文化和旅游厅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供给品质化、成果共享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27个、文化馆2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24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01个、农民文化大院383个、各类民间文艺团队972支。
夯实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制定《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填补了我区公共文化地方立法空白。率先在全国实现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全区80%的地级市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宁夏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新改建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14个,建成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36个,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71个,实施川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升项目790个,建设文化驿站、城市书房、“城市阅读岛”等新型文化空间125个,覆盖城乡、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完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制度,年均下达中央及自治区配套免费开放专项补助资金近1.1亿元。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乡、村两级全覆盖。
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整合提升“文艺轻骑兵”“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平台,实施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商圈、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年均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4000余场次,“文化大篷车”被推荐争创“全国时代楷模”。广泛开展“村晚”示范及“四季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我区12个县(区)、乡(镇)入选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
扎实推进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十四五”以来,宁夏扎实推进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紧抓文物修缮,为文化遗产保护夯实家底;以科学创新的思维活化利用文化遗产,赋予文物新的时代意义;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发动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照亮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未来图景。
夯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向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迈进,积极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考古项目,苏峪口瓷窑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和2022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中国考古新发现”。率先在全国实施“一张图”管理,将3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35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
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强古遗址、石窟寺、岩画、革命文物、古建筑等保护管理,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保护,实施保护修缮、安全防护、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120多个项目,提升文物整体保护利用水平。
提升博物馆管理运营水平。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博物馆75家,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博物馆为主导、行业博物馆为特色、民办博物馆为补充,门类齐全、风格多样的博物馆体系。在全国率先实现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发展目标,人均博物馆占有量居全国第二。
加快构建非遗保护利用体系。“十四五”以来,我区新增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项,评定第六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9名,命名第七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35个,设立5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工坊15个,成为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
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新格局
“十四五”以来,宁夏坚持以数字化为引擎,以创新创意为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壮大文化市场主体,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着力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区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614个,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74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4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4个,文化和旅游部认定动漫企业6个。
不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实施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设立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6000万元,支持培育数字文化、文创设计、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
着力激发文化市场主体活力。重点扶持壮大宁夏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宁夏报业传媒集团、宁夏演艺集团、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等国有文化企业,鼓励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逐步扩大产业规模。大力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支持宁夏智慧宫、新科动漫、盛天彩数字科技、志辉实业等民营企业进入数字文化产业。引进华正文旅集团、山江谣集团等文旅企业打造贺兰山宿集、上河堡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重大项目。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十四五”以来,吴忠市成功创建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银川漫葡小镇、怀远观光夜市、建发阅彩城、吴忠盐州古城、石嘴山红柱子街、固原老巷子民俗文化村、中卫大漠味集·向阳街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积极培育华夏西部影视城、西夏城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等5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全力把宁夏打造成大西北旅游目的地
“十四五”以来,宁夏积极构建“一核两带三片区”旅游发展新格局,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推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六张”品牌主引擎,聚焦“八全”动力主阵地,整合旅游资源、拓展旅游空间、激发旅游活力,实现产业迭代升级与深度融合,全力把宁夏打造成为大西北旅游目的地。
突出示范创建。不断巩固提升银川市西夏区、中卫市沙坡头区、青铜峡市、平罗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成果,认定泾源县、盐池县等8个县(区)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力实施“宁夏二十一景”创新升级工程,形成一批有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的4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2023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7004.11万人次,旅游收入651.45亿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打造特色品牌。深入挖掘宁夏文化和旅游资源,全力打响黄河文化、星星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动感体验、长城遗址“六张牌”,形成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带动性的宁夏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创新要素发展。实施景区铸魂提质增效工程,中卫大漠黄河(沙坡头)旅游度假区被列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名单,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六盘山红军长征景区、西夏陵景区被列入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推动旅游餐饮业内涵式发展,重点开发以吴忠早茶、枸杞宴等为代表的特色餐饮品牌。引导推出沙湖不夜城、沙坡头沙漠传奇、《看见贺兰》《梦回灵州》《不朽的长征》等一批沉浸式文旅新场景产品,有效激发文旅融合业态活力。
助力乡村振兴。宁夏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超过1.5万人,带动就业10万余人。截至目前,宁夏已评选特色旅游村(镇)76个,46个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西吉县龙王坝村、石嘴山市大武口区龙泉村、吴忠市利通区牛家坊村等一批乡村旅游区脱颖而出,成为带动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重要渠道。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十四五”以来,宁夏不断强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促进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
推动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农商教体等行业以及葡萄酒、枸杞、滩羊等产业相互赋能,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培育葡萄酒酒庄类、枸杞观光类旅游景区16家,依托贺兰山东麓地形地貌和资源优势,深度开发汽车攀岩、徒手攀岩、沙漠越野、贺兰山徒步露营、汽车越野拉力等深受新兴群体热捧的动感体验项目和产品。突出数字赋能优势,在阿里飞猪平台打造全国首家旅游官方旗舰店,加快培育宁夏“数字文旅”消费新热点。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馆、展览馆、考古现场等资源,推出“博物馆之夜”“文物研学游”等融合项目。
激发消费活力。实施文旅消费恢复提速、文旅消费市场升级、引客入宁、文旅消费集聚、景区度假区创新升级、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六大行动”。通过云闪付、携程、美团等平台累计发放文旅消费券3000万元,直接带动消费1.2亿元左右。推动漫葡小镇、建发阅彩城等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提质扩容,吸引更多小微文化企业入驻发展,持续活跃夜间消费市场。
发展数字文旅。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深化“互联网+旅游”,不断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持续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和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深化宁夏博物馆、固原博物馆、西夏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成果,组织实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再现工程。完成“游宁夏”微信端小程序开发,实现50家文旅场馆VR全景在线虚拟旅游,45家文旅场馆电子手绘地图在线导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