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64-0001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杨生龙向记者介绍民俗馆里的老物件。

工人修剪葡萄藤。

驻泾源县香水镇泾河社区帮扶干部在大棚里卸菌棒。

近年来,银川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本报记者 左鸣远 摄

编者按

6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事业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连日来,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大家纷纷表示,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锐意进取、积极作为,努力将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宁夏篇章。

始终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总书记一直牵挂着百姓的急难愁盼事,让我们对过上好日子更有信心。”银川市西夏区文昌路街道同安苑社区居民秦荣说。

秦荣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每天孩子上学后,她会有一些空闲时间,想找份工作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今年初,得知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为帮助有意愿学习新技能的居民拓宽就业渠道,组织举办布偶缝制培训班,秦荣积极报名参加。

“报名前我也有顾虑,担心自己是否能学会布偶缝制。没想到去了以后,授课老师非常耐心地教我缝制技巧。”秦荣说,培训过程中,授课老师通过“坐一坐、聊一聊、试一试”的教学模式,让她很快掌握了布偶的缝制技巧。

“现在我已经能自己接单、赚钱了。”秦荣通过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的就业帮扶,每月增加了近2000元的收入。

西夏区人社部门通过搭建平台,引入专业第三方人力资源公司建设就业创业服务站,始终将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放在首位,为辖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的“保姆式”服务,积极开展服务送到位、政策送上门、岗位送到家、技能送到人的“四送”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SYB创业培训1期、就业技能培训3期、手工制作6期、招聘活动30余次。针对无法外出就业的居民,开展钩针、编织、家电维修等在家门口就近学习的技能培训,破解“宝妈”等群体就业创业难题。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

6月24日,忙于通过公益讲座指导学生填报高考志愿的固原市第二中学教师张小玲说:“总书记对宁夏人民的牵挂,让我们倍感温暖和振奋。”

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教育守正创新,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生活设施显著改善,内涵建设稳步提升。义务教育由均衡发展向优质均衡发展迈进,有效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与规模,逐步解决农村无园可上和城市上公办园难的问题。对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精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摆脱了贫困的西海固地区迎来乡村振兴的新考题。”张小玲认为,教育扶贫的定义不能仅限于让孩子能上学、上好学,要更加重视教育在促进扶贫、防止返贫方面的根本性、可持续作用。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23年,固原市新改扩建中小学校舍1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700个。组建教育集团45个、城乡共同体44个,覆盖372所学校,7个教育集团被自治区评优。固原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获批筹建,宁夏师范学院更名为宁夏师范大学,教师教学质量“双升”计划成效显著,“优学在固原”品牌越擦越亮。

作为党的二十大党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小玲为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新时代而自豪。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我要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动力,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高度自觉,奋发有为。”张小玲说。

产业发展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金钥匙”

夏季的贺兰山东麓绿草如茵,连片的葡萄园里,微风吹动着藤蔓上的叶子,叶片下,是一串串酿酒葡萄。这小小的葡萄不仅是宁夏贺兰山生态修复的“见证者”,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贡献者”。

如今定居在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的张生杰一家原本住在甘肃省的一个小山村。2014年,张生杰在宁夏打拼的儿子带回一个消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很快,有大量工作机会,年轻人和老年人都能干。苦思几夜,张生杰举家搬至昊苑村。没来多久,张生杰就在附近的酒庄找到一份给葡萄园浇水的工作,老伴则在葡萄园里做些剪枝抹芽的农活,儿子因踏实肯干、头脑灵活,很快成为酒庄的片区管理负责人,儿媳也在酒庄找到了工作。同一座酒庄解决了一家四口人的就业问题。

受益于葡萄酒产业发展的远不止张生杰一家。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宁夏酿酒葡萄种植总面积已达60.2万亩,综合产值达401.6亿元,葡萄酒产业每年能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工资性收入约10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来自葡萄酒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宁夏的现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在已有产业产能、市场份额和品牌知名度的基础上,继续举全区之力为葡萄酒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助力这一富民产业与全域旅游、生态建设、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用‘小葡萄’架起宁夏与世界互动交流的新桥梁,让‘小葡萄’成为前景无限的大产业。”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思明说。

驻村帮扶让乡村振兴底色更浓

“总书记来到宁夏,进社区、访民情、话家常,让身处定点驻村帮扶一线的我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6月24日,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驻泾源县香水镇泾河社区帮扶干部马旭东说。

香水镇泾河社区是泾源县最大的移民社区,承接着全县74个行政村837户移民,既存在城市社区无土地无生产资料的发展困境,同时又面临着化解进城移民就业矛盾的“两难”选择。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驻泾源县帮扶工作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大事与社区一同想办法、找路子,确立了以工带农、联农扶农两条腿走路的思路,因势利导引进人造花领域的头部企业,利用该企业劳动密集、制作简单、纯手工环节多的生产特点,将部分订单转移至泾河社区,在短短1个月内,就吸纳了社区及周边农村200多名富余劳动力前来就业,群众可集中在社区帮扶点做,也可将原料拿回家制作,每天送料取货交成品,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移民马惠琴开心地说,“现在连看手机的时间也没有了,很充实。”

在工作队支持下,2024年试点推行的菌菇种植、中蜂养殖产业等“联农富农”项目也初见成效,10栋大棚的头茬菇丰收在望,130箱中蜂已收获650公斤优质土蜂蜜;社区光伏发电一期已发挥效益,二期日前已开始动工,该项目满荷运行后,每年可为社区带来25万元集体收益,让社区在开展文化建设、慰问救助、“好婆婆”“好媳妇”等新风尚培塑方面有更大作为,一定程度上为提升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兜底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化定点帮扶、社会帮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也是我们定点帮扶工作的重要着力点。”马旭东说。

建设美丽乡村促进移风易俗

6月24日,记者走进灵武市宁东镇永利村民俗馆,磨、碾、锄、背篓等老物件映入眼帘,馆内还有不少过去的生产生活用品、瓷器、钱币等等。这里展示的是旧农具、旧器皿、旧手艺,记录了永利村从传统村落到现代文明新村的历史转变,具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区域文化特色。

来到村中心广场长达318米的文化墙处,记者看到由著名作家陈继明题字,通过国画、漫画、3D立体画等视觉形象,生动再现永利村的农耕文化传承、发展变化及宣传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成为传播文明的基地,教育村民的阵地,美化家园的“活教材”。

“永利村民俗馆从筹备到建成历时两年,馆内共展出各类藏品200余件,所展藏品是历史的日志,是祖辈的留言簿。”永利村村主任杨生龙说,该村建成于2015年10月,经过多年发展,如今老百姓富裕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越来越多,不仅村民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由村上兜底,考上大学的学生村上给予奖励,逢年过节村上还会对老年人进行慰问,并办起了老饭桌和老年活动中心,让老人们安享晚年。村上还通过建立村规民约、评选好婆媳等一系列工作,推动深化移风易俗,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移风易俗。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真抓实干,带领乡亲们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大努力。”杨生龙说。

(本报记者 姜 美 高 菲 丁建峰 马照刚 王婧雅 刘惠媛 王晓龙 文/图)

--> 2024-06-25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宁夏时的重要讲话在全区干部群众中引发强烈反响 1 1 宁夏日报 content_124883.html 1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enpproperty-->